首页 > 正文

第17届欧洲汉学协会大会举行

作者:时间:2008-09-23

两年一次的第17届欧洲汉学协会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 (EACS)大会于200886日至10日在瑞典隆德大学举行,由隆德大学东亚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承办。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处于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China Centre Stage”,不仅在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传统学术领域继续进行学术交流,而且还特设了教育、奥运、浙江(研究)等反映变革中的中国以及第29届北京奥运会这一重大事件。

欧洲汉学协会1975年成立于法国巴黎,1976年举行首次大会。协会目前拥有注册会员逾700人,已发展成欧洲乃至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汉学与亚洲学术研究机构。欧洲汉学协会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由欧洲设有汉学专业的大学轮流举办。第16届大会由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主办。欧洲汉学协会大会为最新的汉学与亚洲研究的各个领域和新观点提供充分发表和讨论的平台。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俄罗斯、匈牙利、波兰、拉脱维亚、捷克等欧洲40个国家的汉学家,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以色列、韩国的240位学者参加了这次欧洲最大规模的国际汉学研讨会。

会议涉及的17个领域议题包括:

  1. Linguistics & Languages (语言学与语言)
  2. Religion & Philosophy (宗教与哲学)
  3. Art & Archaeology (艺术与考古学)
  4. Premodern Literature (近代文学)
  5. Modern Literature (现代文学)
  6. Premodern History (近代史)
  7. Modern History (现代史)
  8. Politics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政治与国际关系)
  9. Contemporary Economy & Society (当代经济与社会)
  10. Law (法律)
  11. Anthropology & Sociology (人类学与社会学)
  12. Gender (性/性别/社会性别)
  13. Environment & Ecology (环境与生态)
  14. Performing Arts & Media (表演艺术与媒体)
  15. Olympics (奥林匹克)
  16. Education (教育)
  17. Zhejiang (浙江)

原定议题不包括第15-17议题,但由于这三个领域的议题有一定现实意义,而被新增到会议讨论中。在讨论的17个领域中,研究人数最多的仍然是近现代史课题,其中现代史共分成9个小组,共有30人就这个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近代史分成7个小组,共有18人发言。从发言中可以看出,传统研究领域研究人员数量众多,其中宗教与哲学、政治与国际关系、语言学与语言、人类学与社会学都是热门领域。

本届会议共有198人发言,发表了他们这两年的研究成果,发言人在各领域的分布如下:

语言学与语言(16人)、宗教与哲学(22人)、艺术与考古学(11人)、近代文学(16人)、现代文学(10人)、近代史(18人)、现代史(30人)、政治和国际关系(17人)、当代经济与社会(7人)、法律(7人)、人类学与社会学(15人)、性/性别/社会性别(6人)、环境与生态(1人,并入当代经济与社会)、表演艺术与媒体(9人)、奥林匹克(3人)、教育(3人)、浙江(7人)。

200888在中国召开的第29届奥运会是一件大事,奥运会使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国际的焦点,这次会议也以“中国中心舞台”为主题。该论坛的负责人是Brunhild Staiger 。爱尔兰和美国的学者探讨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经济成果,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奥运会为中国安保力量提供了其成长、以及公众化,法制化以及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安保机构进行的合作的良好机遇。一位年轻学者还发表了自己就1964年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GANEFO) 这一在体育史上很少被提及的,专为第三世界不结盟国家举行的运动会上,中国扮演的主要角色,以此论证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出国际奥委会以后,中国在国际体育界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消失了。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前,中国曾派出两百多名运动员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比赛,并带回了超过65枚金牌。在北京时间200888日晚8点(瑞典时间下午2点),全体与会者集体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演出,是本届大会日程安排的一项特别活动。

“教育”领域涉及比较宽泛,不仅涉及中国当今高校扩招的问题,也涉及全球学习中文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国高校学生从1999年的415万学生扩招到2006年的2300万。中国高校教育从少数精英教育在逐渐转换为大众教育。高校教育现在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是很迫切的问题,文章讨论这种转型期间学生对高校的期待到底有多少,高校应该如何完成这种转型。

    中文的学习在世界上掀起热潮,特殊领域的中文学习需求也在增加,例如:商务领域、法律领域、政府部门等等。怎样满足这些有特殊目的和需求的人的中文学习,如何健全这方面的教材建设也成为会议讨论的题目。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代表张红用英语发表了题为《对外汉语专用教材建设》的论文,将自己近几年编写的教材向40多位欧洲汉学家与汉语教师进行了展示,并且将自己的研究心得与与会者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并回答了大家就专用汉语教学、专用汉语学习者的特殊需求等提出的多个问题。

此外,Wenna Tang还研究了“跨国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很早就开始注重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2001年加入WTO之后给了跨国高等教育更多的机会。报告以几个大学的研究为基础,对中国的这一领域做了研究。

欧洲传统的汉学研究多集中在历史、文学、哲学和宗教、政治和国际关系等领域。这次会议有56篇近现代史的研究论文。讨论的范围从思想观念,典籍文字到城市规划,财富积聚,慈善捐赠、医学疾病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近现代文学组的26篇论文包括唐宋诗词翻译、元明戏剧溯源、清代小说中的异国情调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结构特点的内容。22篇哲学和宗教的论文讨论主要集中在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儒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作用与影响,孔子与儒学三个方面。20篇政治和国际关系讨论的有:中苏关系、中俄关系、中国对非洲的影响力,宗教政策、军事力量、民主制度、港台选举活动等。

在艺术与考古分会,学者们既讨论了诸如汉代墓葬壁画的形象解释,唐宋时期中国的山水画的空间透视,中国灵感的壁画及东方幻想,也讨论了古典木质建筑及其对宋代建筑学的冲击,中国建筑中的“西方的现代”概念的翻译等。语言学与语言分会讨论的有汉语语法词汇的介绍,发展和稳定。词典编撰概览;汉语中的名词结构;中国西南地区非汉族语言文字的推广概览;汉语远程教学的情况。

法律分会上,学者们讨论的有近来中美两国关于知识产权的争议,200510月第3次修订的《公司法》中第一次确立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Derivative Action)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保障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以及2006版《破产法》下中国法庭的角色与功能和等问题。表演艺术与媒体分会的讨论的话题有媒体监督作用、网吧管理与监督、电影中的大众文化以及探索型旅游与植树活动等紧扣当代中国变化的内容。

最后一个领域“浙江”在中规中矩的各类专题领域中格外引人注目。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浙江省一支独秀,经济发展极为迅速。浙江人在国外生意领域成功的也很多。这次中国研究会议特意设立了“浙江”这一议题,深入研究浙江省在中国的地位和代表性。这个领域的讨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旧时浙江乡村社会以宗族为单位的发展,这部分研究为剖析新时代经济领域浙江人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涉及现代浙江人在商务领域。

隆德大学东亚和东南亚研究中心Stefan Brehm 所做的研究涉及地方财政分配造成的浙江下属各个县市发展不平衡。他指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前地方政府只被允许保留18%的财政收入,现在却被允许保留75%的财政收入。地区经济自治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因此各省市都在竞争吸引投资。90年代的税收改革目标是增加中央财政收入,不过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收入差异也在增加。这份报告以两种现象分析,税收改革对中央政府的冲击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后果是导致了不同途径的发展。研究的基础是浙江省下属县市做出的分析,以浙江省为蓝本,分析中国经济。

此外法国巴黎Dierot University(狄德罗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系的 Gilles Guiheux做了题为“全球化中的中国商务空间——浙江义乌案例分析”的报告。中国不仅仅是世界的一大加工工场,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有很多城市、乡村市场,有很多零售、批发市场,各种特殊市场和临时、永久市场。有些地区是中国商品和世界商品的交汇点,例如广州的广交会。在现在中国的商务市场中,浙江杭州以南300公里的义乌提供了一个原始的交易途径。义乌有15个每日开放的大型批发市场,有5万售货摊位,销售面积250万平方米,有40万种货物在那里销售。现在整个中国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在振兴市场经济。这篇报告着力分析义乌的发展模式。为什么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中国还有面对面交易的需求,买卖交易场所还在增加?报告要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这个以义乌发展模式来分析的角度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从占据会议一个领域到六位与会者都提供了关于浙江的分析报告可以看出,浙江在现今中国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国内外专家都在试图通过浙江的发展分析中国的经济,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也就可见一斑了。

承办这次大会的隆德大学,具有332年历史,是瑞典最古老的大学之一。隆德大学的汉语教学、中国、东南亚研究在瑞典和欧洲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大会开幕式上,瑞典泰斗式汉学家马悦然(Goran Malmqvist))作了主题发言。马悦然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创建汉学系,翻译了包括《西游记》、《水浒传》、《辛弃疾词》等700多种中国文学作品。马悦然于1985年选入瑞典皇家学院,是院士中唯一的汉学家,同时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参与评审诺贝尔文学奖。

马悦然题为《一个欧洲汉学家的研究岁月》“Recollections of a retired European sinologist”的发言,既是回忆自己汉学研究的过去岁月,同时也是为了纪念“欧洲汉学学会”的前身“The Junior Sinologue ”的诞生。“60年前在英国剑桥,来自六所欧洲大学的18位年轻的汉学研究者学者召开了第一次欧洲汉学会议。这18位学者共同的愿望是希望欧洲的不同汉学研究学派将信息交换和定期访问作为制度规定下来。从19481973年的25年间,“The Junior Sinologue”几乎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汉学研讨会,1955年后,来自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学者也开始参会,与会者和论文发表者都迅速增加。1975年,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汉学研究,正式注册了“欧洲汉学学会”,并制定了正式的协会章程。欧洲和世界各国的汉学家们都可以参加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欧洲汉学学会国际会议,学会的成员也从18名增加为700多名。“欧洲汉学学会”现在是其规模是海外仅次于美国的研究中国的学术团体。

在第一天晚上的欢迎会上,与会代表与长期支持其研究的基金会代表进行了观点和意见的交流。在最后一晚的宴会上,回顾了欧洲汉学学会的历史,并向与会者征集与“The Junior Sinologue”和“欧洲汉学学会”有关的历史文件,以期建立欧洲汉学研究的历史档案库。

17届欧洲汉学学会大会为欧洲和世界各国的汉学家、研究者们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学者们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展示,了解到最新学界动态并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作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双向桥梁,欧洲汉学家们将继续在增进中欧沟通与了解、加强中欧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瑞典语赵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张红编译)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