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届国际现代汉语诗歌学术研讨会在美国波士顿举行

作者:时间:2008-11-02

2008103-5日,位于美国波士顿的西蒙斯学院(Simmons College)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现代汉语诗歌研讨会,应邀出席的代表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以及美国本土,不仅有华人,也有研究并翻译汉语诗歌的美国学者,还有美国诗人,包括尉雅风(Afaa m Weaver, 西蒙斯学院英文系)、吴思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梁秉堃(香港中文大学)、奚密 Michelle Yeh,加州大学戴维斯分院东亚系)、陆敬思( Chris Lupke,华盛顿州立大学中文系)梅丹理(Denis Mair)、洪淑玲(台湾大学中文系)、简政珍(台湾逢甲大学外文系)、绿蒂、黄亦兵(美国康尼狄克州立学院东亚系)、张耳、雪迪(美国布朗大学)、孟浪、周瓒(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敖、马兰和北塔(中国现代文学馆)等30多人。

为了方便与会代表到哈佛大学去参观、访问、会友、办事,主办方特意将住宿地点安排在哈佛大学附近。诗会以中英文双语进行,分三个专题——“现代诗与翻译”、“现代诗与教育”以及“当前华文诗歌介绍与评析”。另外,还举行了诗歌朗诵、诗集及诗刊珍藏展等活动。

位于波士顿市内的西蒙斯学院是一所女子学院,由约翰.西蒙斯(John Simmons)先生创办于1899年,学生主要是黑人女学生。美国第一位黑人女大学生于1905年毕业于该校。目前该校的研究院已男女生混合,但本科还是女院。该校设有左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1891-1960)文学中心,其创办人和主任尉雅风先生是国际现代汉语诗歌研讨会的发起者和主持人。他遵循西蒙斯的传统,邀请了许多女诗人、女学者、女翻译参会。他希望通过举办汉语诗歌研讨会,让世界各地的汉语诗人或汉英双语诗人有机会展示他们的作品,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同时把更多的杰出汉语诗人介绍给美国读者。他也希望通过讨论会,进一步探讨当代汉语诗歌及其相关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本届大会的重头戏是诗歌翻译的实践与讨论。先分组进行翻译实践,每一组由两到三名精通英文的中国诗人和两到三名美国诗人构成,大家在一起讨论如何翻译中国诗人的某一首诗,从字到词到句子到意象到音韵到文化背景和哲学指涉,都反复细致地进行了研讨。在接下来的大会发言中,大家又谈了对这样的翻译实践的感想。参加者普遍感到,这是一种新鲜的形式,颇有启发。

这种中美国诗人的同台翻译实践,十分类似于古代译场自汉末至北宋(公元二世纪末至十一世纪中)前后近九百年,佛经翻译差不多完全采用的是一种叫做译场的方式。这种译法有两大特点,一是分工合作,二是讲译同施。佛经译场当然设立于寺庙,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佛学教育机构,精通梵文的高僧与一字不识的沙弥都可参加,高僧宣讲,沙弥听学。隋唐以后,译场转为精干的专家群体的小型翻译作坊,几人或者几十人在同一个经堂里翻译同一部经书。这是一种集体性的翻译行为,集中了参与者的智慧、学养、经验与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个人翻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代诗歌的创作也许不能集体化,但翻译是可以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更有优势。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重译同一部作品(一般是文学名著),交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每一次重译当然能解决以前译本中留存的一些问题;但这是一种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译场等于是把不同时代的重译行为共时化,能够在初译时就解决掉许多问题,甚至能一次性造就一部翻译经典。许多佛经译本之所以能在千年之后依然站得住脚,成为四库全书的组成部分;就是因为译场的高质量保证。宋朝之后,译场基本上就不存在了。这恰恰说明,佛经在那之前已经有了完善的译本,译场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在国内的某些场合曾表达过译场的羡慕和怀恋,希望在大学里讲授翻译课程的教授翻译家能够与同仁和学生一起重建译场,佛经不需要译了,但其它需要翻译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没曾想,远赴美洲幸遇了译桌”——译场之具体而微者。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赵倩 供稿)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