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经济新闻社主办的一年一度的“亚洲的未来”国际研讨会,5月21日至23日在东京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老挝、越南、新加坡、印度、印尼、美国等国家的政要、学者以及工商界人士,围绕“亚洲角色:追求全球共生”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强调开放合作、理解包容、释放活力,提升全球化条件下亚洲的影响与作用,共同构筑亚洲的幸福,依然是本届国际研讨会的主流声音。中国驻日本大使崔天凯、美国副助理国务卿亚历山大·阿维祖等参加了会议组织的“东亚的政治形势”专题对话会,并发表了演讲。会议还对“次贷危机与亚洲”等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让太平洋成为‘内海’”
在22日的会议晚宴上,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发表题为《让太平洋成为“内海”》的演讲,提出了日本外交的新理念。在谈到30年后的世界到底将会怎样时,福田的描绘是把太平洋作为“内海”的诸国在构筑网络中发展。他认为,太平洋这个广阔的海洋现在缩小成为“地中海”,今后30年间将会变得更小。亚洲各国为了参加构筑网络不仅要增强实力,还必须建造必要的环境。为此,福田提出五项具体行动承诺:一是坚决支持东盟实现建成共同体。二是把日美同盟关系作为亚太地区安全机制的公共财产。三是日本作为“和平合作国家”打造自身,为实现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竭尽全力。四是促进青年交流,为亚太地区的未来建造基础设施。五是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
高度重视亚洲环保生态
会议认为环境问题是亚洲各国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没有环保与经济增长的并存,不可能实现亚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将其作为优先问题对待。印尼环境部长拉赫马特·维图拉尔谈道:全球变暖,对一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的生存都构成了威胁。韩国环境部长李万仪指出,环境问题是世界问题,其中最紧迫的问题是地球变暖,若无根本措施,变暖将越来越严重。现在着手改善,拿出GDP的1%就能使该问题得到很好解决,错过解决机会,成本代价则会大大提高。与会者指出,仅靠一国实现不了《京都议定书》约定的减排目标,解决环保问题,排放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应进行多方位的合作。有人提出“低碳革命”概念,认为目前已经到了“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低碳革命”与工业革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倡议构建亚洲救灾援助网络
鉴于中国四川发生大地震以及缅甸遭遇强热带风暴,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倡导构建“亚洲防灾防疫网”,呼吁将亚洲各国紧急救援组织连为一体,共同应对地震海啸等大规模灾害和禽流感等突发事件,加强自然灾害救援活动以及在大规模疾病防治等危机管理方面进行协作。泰国副总理素维·昆吉迪也认为:亚洲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谋求全球性解决方案,亚洲要加强合作。他指出,在多重挑战面前,亚洲要吸取缅甸热带风暴和中国四川大地震的教训,建立亚洲救灾网络和救援体系,实现灾害救助资源的共享。
关注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
来自大湄公河流域国家声音是本届研讨会的一大特点。会议邀请了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前总理马哈蒂尔,老挝国家主席朱马利、泰国副总理素维·昆吉迪、越南工商部长武辉煌等该区域的诸多政要和经济界人士。日本外务大臣高村正彦在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指出,重视湄公河次区域的发展,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据了解,今年年初日本召开了日本和湄公河流域5国外长会议,日本国会建立了湄公议员联盟,并确定2009年为日本的“湄公年”。来自湄公河次区域的政要和企业家认为:亚洲具有多样性,亚洲的活力和动力在今后一个阶段将来自于像湄公河流域这样的次区域。
(人民日报社记者 贾立政 谢国明 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