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罗文化交流—翻译与跨文化对话”学术交流活动在北外举行

作者:时间:2008-06-23

2008521,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罗马尼亚驻华使馆和罗马尼文化学院联合举办“中罗文化交流——翻译与跨文化对话”学术交流活动。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维奥雷尔·伊斯蒂奇瓦亚和夫人、使馆政务参赞达迪亚娜·伊斯蒂奇瓦亚,罗马尼亚外交部全权公使、文化教育科学处处长、作家和翻译家格雷德·达勒特莱尔女士,布加勒斯特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弗洛伦蒂娜·维珊教授等出席。中联部六局局长李明、中罗友协副会长李东辉将军、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赵磊,以及来自文化部、新华社、社科文献出版社、《世界文学》编辑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也应邀参加。

开幕式上,钟美荪副校长代表学校致辞,对中外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指出翻译活动在繁荣民族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促进人类相互理解、建设和谐世界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伊斯蒂奇瓦亚大使在讲话中再次转达了罗马尼亚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汶川大地震遇难者的哀悼,以及罗马尼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同时他还对近年来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作了简要的回顾与展望。中罗友协李东辉副会长也发表了讲话,他以亲身的经历谈到历久弥新的中罗关系,以及对年轻一代继续发展中罗友好、加强文化交流的殷切希望。

在上午和下午的三场报告会上,中罗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文化在促进中罗关系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中罗两国文学作品互译出版的宏观回顾与微观分析、中罗文本互译的理论与实践、中罗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前瞻与策略研究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和热烈的研讨。

罗马尼亚汉学家们从不同视角对罗马尼亚的汉学研究状况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时间跨度从17世纪到现当代,内容涵盖了哲学、宗教、文学、历史等方方面面。格雷德·达勒特莱尔女士在发言中,介绍了罗中交流第一人——米列斯库著作《中国记行》中的宗教印记,展示了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作为汉学研究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文学翻译实践者,布加勒斯特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弗洛伦蒂娜·维珊教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入阐述了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关系。在下午的会议上,布加勒斯特大学的年轻学者穆古尔·兹洛泰亚结合正在撰写的博士论文,对中国文学作品在罗马尼亚的译介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通过细致的调查和严谨的分析,对相关方面工作的不足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这些罗马尼亚学者的发言,代表了罗马尼亚汉学研究的前沿水平,很多观点和意见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对象国汉学研究的最新状况。

此次活动是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作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非通用语种群)举办的第一场专题学术活动。驻华大使、中外教授、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深入研讨,在形式上也按照目前通行的会议模式筹备组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它不仅是中、罗两国对于对象国研究的回顾和总结,还有助于非通用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增加学习动力,为今后参与更多的跨文化交流积累必要的经验。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罗马尼亚语 董希骁)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