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4至15日,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亚洲小地中海—北部湾:历史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广西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越南、泰国与中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北部湾的开放、合作、发展与未来进行了研讨。
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韦克义致辞说,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以北部湾为对象的区域合作也在推进之中,该地区目前提出的合作构想和合作战略主要有“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两廊一圈”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合作贡献力量。
会上,各位专家就“当代两廊一圈”、“亚洲的小地中海?”“考古学新发现”、“地区政治关系”、“港口、商道与体系”等相关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讨论。
北部湾地区的国家与人民享有共同命运
此次研讨会上,中外学者们给北部湾冠以新的名称——亚洲小地中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高级研究员李塔娜女士告诉记者:“从古至今,这一地区间人民的边贸往来就很频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尽管北部湾地区有许多国家,但他们的关系密切,一荣俱荣。称之为‘亚洲小地中海’能跨越民族主义历史史学的阻碍,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地区,促进这一地区的共同发展。”
据主办单位介绍,提出“亚洲小地中海——北部湾”这一概念,就是把北部湾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区域来看待,对北部湾的文化、历史、经济、人文等诸多因素类比于欧洲地中海的整体性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历史上,北部湾是一个整体,后来将其历史、文化等要素分开和并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影响力和整体功能大大减弱;如果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看待并形成合力,其功能就会类似于地中海在欧洲的功能一样,在亚洲乃至世界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强的竞争力,而这正是北部湾开发合作的方向和目的。
基于对北部湾地区整体性的认同,学者们认为:北部湾的开放发展,将会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成为西太平洋沿岸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因此,对于未来的合作与发展,北部湾地区的国家与人民享有共同的命运。
北部湾地区开放发展影响到世界经济发展
北部湾是中国西南地区及中南半岛北部走向世界的门户和通道,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北部湾曾经是中国通往南洋、印度洋乃至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但是,自宋朝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北部湾对外交流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因此,抓住“一轴两翼”及“两廊一圈”的战略机遇,构建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是与会专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古小松博士从海运、铁路、公路及航空方面的建设对北部湾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应重点建设陆路交通:铁路方面规划建设南宁—新加坡铁路,公路方面规划建设南宁—新加坡高速公路。古小松博士指出:“交通是交流合作的基础。目前中越之间的贸易达151.15亿美元,90%以上是通过陆路交通。中越边境线有1347公里,当前重要的是搞好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公路、铁路对接,开行两地间的直接通达运输业务,构成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研讨会上,专家们十分看好北部湾地区未来的发展。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吴本立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部湾地区的开放与发展,不仅对实现中国和越南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对于地区的合作、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学者们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2020年北部湾地区的经济有望达到世界的中等发展水平。在形成中国—东盟海陆空交通枢纽的基础上,北部湾将会成为区域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中心。
南宁正成为世界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南宁是广西的首府,从2004年开始在南宁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南宁在北部湾地区发展中的地位,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
研讨会上,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古小松博士说:“南宁正日益成为中国—东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他向与会者们介绍了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南宁—新加坡的铁路及高速公路。
来自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他雅提·斯里巴娜博士在研究中实地考察了从新加坡到南宁的3条不同道路。讨论会上她将亲自拍摄的照片展示给与会者,向他们生动地介绍了从新加坡到南宁陆路交通的不同状况。她认为南宁是“一轴两翼”战略构想中“一轴”的关键点,因此要重视对“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陆路通道连接”的开发。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吴本立对记者说:“中外学者这次齐聚一堂,一起回顾北部湾地区的历史并进行探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它的未来。”研讨会的主办方也表示,希望以后每年能定期召开研讨会,共同交流研究学术心得及成果,促进北部湾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