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上海论坛2017”年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亚洲与世界:新动力、新格局、新秩序”。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翁铁慧、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韩国SK集团董事长兼CEO崔泰源、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等出席论坛并致辞。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焦扬主持。主旨演讲由朴仁国主持。来自全球各地智库、高校、政府、企业、媒体等机构的嘉宾和代表共700余人参加了论坛。
开幕式上,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爵士(Christopher Pissarides)作了题为“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主旨演讲。皮萨里德斯认为,在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处于活跃发展的环境下,探讨新技术对于政治、经济改革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皮萨里德斯爵士评析了新兴技术对众多行业的影响,认为中国等国家将在未来迎接医疗、健康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变革。
土耳其第11届总统(2007—2014)阿卜杜拉·居尔(Abdullah Gül)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新形象”为主题的演讲中,回顾了国际秩序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土耳其与中国近年来的合作发展成果。他认为,在塑造新的国际秩序过程当中,中国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各国唯有开展精诚合作,才能真正实现新的秩序,造福世人,实现共同繁荣。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捷米尔·萨里耶夫(Temir Sariev)作了题为“中国与中亚在‘一带一路’中的关系”的主旨演讲。萨里耶夫先生在回顾了世界格局中的动荡关系后提出,对于全人类而言,由一个国家主导世界秩序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并且会进一步恶化和加剧冲突。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在于寻找对所有国家都有利的双赢模式。
匈牙利央行行长、前经济部部长杰尔吉·马托奇(György H Matolcsy)作了题为“欧洲的稳定与繁荣离不开中国”的主旨演讲。他首先介绍了匈牙利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的非传统经济措施,指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马托奇先生希望匈牙利能够成为“一带一路”进程中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桥梁,也希望“一带一路”能够更好地促进两个大洲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黄仁伟作了题为“世界权力转移与中国智慧——以‘一带一路’为例”的主旨演讲,他借助对“一带一路”案例的剖析,介绍了中国在当今世界权力转移过程中所运用的中国智慧的特征。在他看来,中国在建设“一带一路”时需要知道各国的想法,同时也需要各国知道中国的想法。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会产生一种超越国家、超越历史、超越意识形态的智慧,助推世界权力新秩序的建立。
本届年会分为“全球治理”、“中国与世界”、“网络治理”、“生态治理”四大板块,共有11场圆桌会议、14场子论坛,议题涉及大国关系、金融创新、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和中东欧“16+1”合作、网络安全、能源互联网、环境保护等热点话题。与会代表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力求集政、商、学界之大成,多角度、全方位共话亚洲与世界的发展动力与未来。
本届上海论坛致力于打造全球智库汇聚平台。在向全球开放圆桌和子论坛承办工作的机制下,上海论坛已接到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逾70家高校、智库、企业、媒体等机构的申请,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印度、以色列、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土耳其等国参与申请。令人瞩目的是,拉脱维亚国际关系研究所、爱沙尼亚外交政策研究所、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中心、哥本哈根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瑞典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所等众多高校及智库机构申请并参与办会,使得国际化和多元化的上海论坛成为国际智库与智者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舞台。
5月29日,“上海论坛2017”年会闭幕。杜克大学历史学系讲座教授、著名汉学家杜赞奇(Prasenjit Duara),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历史学家拉纳·米特(Rana Mitter),布鲁金斯学会东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Richard Bush),埃塞俄比亚总理特别顾问阿尔卡贝·奥克贝(Arkebe Oqubay Metiku)在闭幕式大会上作了主旨演讲。
上海论坛是由复旦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复旦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国际大型学术论坛,旨在搭建中外政商学界人士共同交流沟通的平台,为区域发展及国家大计建言献策。自2005年创办以来,出席论坛的国内外演讲嘉宾达3000余人次,论坛一直坚持创新引领,以求更好地为人类进步、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服务,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论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