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6日,“心相通: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星光厅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广西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3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勇副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包茂红教授致辞,阐述了此次会议主题的意义:一是东南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东南亚国家官方对这个倡议都持积极态度;二是北京大学推行“区域与国别研究”学科建设计划,东南亚学研究中心理应参与其中,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通过这次学术交流进一步强化北大的东南亚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广西东南亚研究会会长古小松教授在致辞中对本次会议的举行表示热情支持。
会议发言聚焦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全方位文化交流,对交流的历史与当下的形式、内容、特点、机遇、问题、对策等进行研讨。在关于民间外交的发言中,暨南大学庄礼伟教授提出“民间社会实力”是国家对外柔性影响力的重要来源,应促进中国民间社会与东南亚民间社会的有机对接,夯实双边关系的社会基础;外交学院查雯博士提出应大力开展中国城市与东南亚国家节点城市的城市外交,并融入国家整体外交的大战略中,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形成有力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副研究员周方冶博士强调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在形式上要因地制宜,在内容上要推陈出新,既要体现传统特色,更要反映新时期的核心价值与建设成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王丽娜呼吁重视青年群体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的影响和作用,青年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建设的未来。
在关于制度文化交流的发言中,广西社会科学院古小松研究员回顾了越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总结越南民族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指出越南在本土民族文化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色彩,但汉文化仍处于中枢地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刘志强教授通过明代中朝越文化关系特点的比较,指出明代中朝关系与中越文化关系的特点仍然是由朝贡制度下中朝越关系和三个国家各自内部的政治和文化因素造就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聂槟博士通过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表述,结合中国在市场经济上的定位,比较了二者之间观念的影响与借鉴。
在关于人文与教育交流的发言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宋清润副研究员进一步强调人文交流的重要性,系统总结了中国与东南亚人文交流的目标和影响因素,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黄轶博士通过菲律宾语中的中文借词来观察中菲两国在文化上的融合,以及中菲两国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交流,指出中国文化已成为菲律宾社会文化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傅聪聪博士认为,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人文交流能增信释疑、构建互信,最终有利于实现两国民心相通,形成彼此信任友好的民意基础;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丹丹回顾了印度尼西亚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中国与印尼之间高等教育合作情况;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玥博士讨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印尼语教育与用人需求问题,指出印尼语人才在供求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明显的错位。
在关于文学与翻译交流的发言中,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夏露副教授通过越南古典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借鉴及其民族化历程的研究,认为其对中国文化的向心与离心趋势交错推动着越南文学的发展,同时也塑造了越南的民族精神,深刻影响了中越关系的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嘉副教授以小说《卖玉人》为例,讨论了20世纪初期越南的中国小说仿作现象;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熊燃博士在比较诗学的视域下对泰汉诗歌翻译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中泰两国有各具特色的诗学传统,译者唯有运用比较视野并发挥其主体性,才能消除审美接受的隔阂,实现两种传统的对话与交融,高品质的翻译是高水平的文学和文化交流的基础。
本次研讨会在此时举行具有重要意义。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东南亚地区有多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此次论坛,充分说明东南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东南亚国家官方对这个倡议的态度。“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本次研讨会正是聚焦于“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五通”中的“民心相通”,它是保障前四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能够顺利实施的社会基础,但也是最为复杂、周期最长、见效最慢的一通。本次研讨将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进一步推行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