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由中心协办的“相遇与互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时间:2016-11-23

2016年11月18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意大利玛切拉塔大学、意大利文化交流殷铎泽基金会协办的“相遇与互鋻: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行政学院召开。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北京行政学院副院长韩久根分別代表两校在开幕式上致辞;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系著名历史学家夏伯嘉教授,作为学者代表在开幕式上作了发言。开幕式由北京行政学院院务委员袁吉富主持。

来自美国、意大利、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日本、韩国、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67位专家学者,在为期两天的时间里,围绕十二个分议题展开了深入地探讨。他们以人文视角,揭示了16、17世纪以来的东、西文明交流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十二个会议分议题分别是:(一)互鉴、传教士和知识传播;(二)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三)西学在东亚:日本、韩国和越南;(四)罗马教廷和耶稣会;(五)文献研究;(六)中西文化交流与历史人物:利类思、黄嘉略、罗文藻、殷铎泽;(七)传教士年报和字典研究;(八)天主教在中国;(九)知识的传播:从中国到欧洲;(十)在华传教士的日常生活;(十一)传教士与中文文学;(十二)西方观念中的中国。

11月19日下午,“相遇与互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北京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学报主编鄂振辉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张西教授平分别代表两校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发言,对此次会议作了高度评价。闭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梁燕教授主持。

自15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全球贸易的兴起,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则更具特殊的历史意义。16世纪末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和其他传教士无疑是该段历史的关键人物。他们亲历中国,学习汉语和适应中国文化习俗,是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全面接触与了解。与此同时,他们也把中国介绍到欧洲,使欧洲社会开始关注、了解中国,形成了18世纪的欧洲“中国热”。通过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东西文明在相遇中互鉴,为人类文明的融合和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一历史进程共经历了大约两百年之久,开辟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文明平等对话与相互学习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大会的主题,便是紧密围绕16、17世纪的东西文化交流而展开。该会议也是近几年来在中国举行的同类国际性会议中,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学术性较强的一次学术大会。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