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作为汉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甲柏连孜——历史与前瞻”学术研讨会举行

作者:时间:2017-04-15

2017年 4月1日至2日,“作为汉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历史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北外全球史研究院、外国语言研究所、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亚非研究院东亚系、德国柏林东西方语言与文化研究协会共同主办,北外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孔子学院工作处和图书馆协办。

会议期间,来自国内外语言学界和汉学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德国19世纪著名的语言学家、汉学家甲柏连孜的学术著作、思想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会议分设“甲柏连孜及其时代”、“甲柏连孜与普通语言学”、“甲柏连孜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等议题,共有15位学者作了主旨报告和发言,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

与此同时,“甲柏连孜:生平与成就图片展”在图书馆一层展厅开展,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张晓慧主持了图片展开幕式。该展览为期15天,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对甲柏连孜做了全面的介绍,展览中展出的甲柏连孜后人提供的遗物、手稿和照片等珍贵资料尚是首次在亚洲亮相。

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 1840—1893)出生于德国一个世袭贵族家庭,是德国著名的汉学家和语言学家。作为索绪尔(F.d.Saussure, 1857—1913)的前辈,他更早地提出了共时语言学的基本思想,成为现代共时语言学的先驱;他和他的父亲接触并研究过200多种语言,其家庭藏书涉及2000多种外语,他被誉为19世纪语言学界的天才。甲柏连孜在众多汉学家当中极为突出,他所著的《汉文经纬》(1881年)在众多汉语教科书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至今仍被汉学界认为是对古汉语语法最为全面、可靠的研究著作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文经纬》第一次彻底摆脱了欧洲人以拉丁语衡量每一种语言的成见,展现出了汉藏语言自身的独特性,并系统、清晰地描述了汉语语法现象。他的另一巨著《语言学》(1891年)历经多年积淀而成,由于其观点与当时流行的印欧语系比较语言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多年来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但是通过对学术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看到甲柏连孜已经预见到了20世纪语言学发展的趋势,他远远走在了他的时代之前。值得欣喜的是,甲柏连孜的开创性研究与思想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逐渐为人们所知。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