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在中国的日子里 —— 一个外交官的亲身经历》

作者:时间:2008-06-02

该书由前巴勒斯坦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日尼著,20078月外文出版社同时推出中文版和阿拉伯文版,16万字。作者是巴勒斯坦人,1950年出生,1967年加入法特赫的巴勒斯坦解放民族运动,1969年在中国进行政治、军事培训,1975年获北京大学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77年、1986年获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获得此专业的外国留学生。曾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京办事处副主任,巴勒斯坦驻老挝大使、驻朝鲜大使和驻华大使,现为阿拉伯信息中心主任。

该书包括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写的序、引言、33篇文章和编后,并附有一些珍贵的照片。作者首先追忆到中国之前的岁月曾是戈兰高地前线敢死队排长被派到中国学习,从此人生发生改变,在北大认识了学习中文的越南姑娘,未名湖畔留下他们的爱情故事,后来他在中国娶妻生子,工作、生活了近四十年,足迹遍布中国各大城市、农村和企事业单位,并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在北京,人们都习惯称他为“老穆”。

该书以一个阿拉伯人的视角,通过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和变迁。从第一次踏上中国的感受开始,写了他眼中的周恩来、参加大寨劳动的经过和对“文化大革命”的了解,耳闻目睹了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人民生活的改善、香港回归,一个崭新的中国正在崛起。与此同时,作者也清醒地看到了中国在发展过程面临的一些诸如贫富差距、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失业率高等问题,但作者坚信中国能克服这些困难。作者更希望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有益于巴以问题的解决。

作为一名任职达10年之久的巴勒斯坦驻华大使,参与和见证了中阿友好历程的方方面面,如多次安排阿拉法特的访华事宜、拓展与中国新闻机构的交流合作、重启阿拉伯大使委员会、提议发起中阿合作论坛,并筹建阿拉伯信息中心。该中心于2000年底正式建立,主要将中国有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和中阿关系的文章或论文翻译成阿拉伯文,分发给阿拉伯各驻华大使、阿拉伯各通讯社和研究机构。

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的背景,让作者对中国外交有着非同寻常的敏锐力和洞察力,该书约有四分之一部分介绍和评论中国的外交政策,如奉行睦邻友好、对国际和地区事务采取公正的立场等,对中国不想称霸世界给出了合理的分析,对中国政府成功营救8名在伊拉克遭绑架的中国人质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还特别感谢中国坚定支持巴勒斯坦解放事业,至于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另外,作者还在书中深情地追忆起阿拉法特,与他情同父子的友谊。应中国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邀请,做了一些关于阿拉法特和巴以冲突最新发展局势的讲座。

该书对中国和阿拉伯的年轻一代了解中国改革前和改革后的历史和相关政策大有裨益。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 丁淑红 编译)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