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类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之一,家庭研究也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不过,与历史学、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家庭研究不同,社会学长期以来关注的主要是“现代家庭”,可以说,社会学的家庭研究就是家庭的现代化或现代家庭的研究,也叫做“现代家庭论”。“现代家庭”的概念最早由欧美学者在20 世纪70 年代提出, 在80 年代的亚洲,首先由落合惠美子先生介绍、引进到了日本。1985年和1989 年,落合先生先后两次对现代家庭的特征给予了界定和补充:
1 家庭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分离
2 家庭成员间强烈的感情纽带
3 子女中心主义
4 男人属于公共领域,女人属于家庭领域的性别分工
5 家庭集团性的强化
6 公开社交的衰退与私人隐私的形成
7 排除非亲属
8 核式小家庭
具有这八个特征的现代家庭,大致18 世纪后期在西欧社会出现,19 世纪主要集中在欧美社会的中产阶级家庭中,20 世纪在全社会开始普及。但是西欧的这种现代家庭20 世纪60 年代以后遇到了妇女解放运动、全球化、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冲击,开始走向瓦解。在日本,落合先生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现代家庭主要从大正时期出现(1912—1925),战后开始普及(战后家庭体制),经过60、70 年代的发展,在80年代后期也开始面临高龄化和少子化的冲击。那么这样的现代家庭在亚洲其他国家是怎样出现和变化的?也就是说亚洲其他国家的家庭现代化和日本是否一样?这些问题一直是日本社会学家所关心的。这是本书课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本书课题的另一个基本出发点是研究亚洲社会的两性关系。两性关系,用社会学术语来说,就是“性差”,即除两性生物学差异外由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形成的性别差异和歧视。这是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和女性主义研究的兴起而逐渐被大家重视起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出现,使人类对性别,特别是对女性有了不同的认识,它证明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命运并不单是由生理而决定的。性别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因而从20 世纪60年代起,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与生理相关的言论就受到了来自女性主义者的全面批评。性差视角不仅在社会学得到运用,还广泛渗透到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与政治学、史学、文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女性学者,尤其是女性社会学者,性差视角往往是她们学术研究的首选立场,日本关西女性社会学家群体也不例外。作为女性,她们自身感受着日本社会种种性差规范的影响,迫切期望了解亚洲其他国家家庭现代化过程中性差的影响和变化,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较早地实现了妇女解放的中国和传统上妇女地位较高的泰国的状况。
本书是近年来亚洲家庭的社会学研究中较为罕见的一项大型跨国实证比较研究项目的成果。来自中、日、韩、泰、新的专家学者对亚洲五国六地的女性在家庭里所承担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研究,所得结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在中国的出版具有特别的意义。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已经开始走向后现代化阶段的地区不同,中国正是现代化进入高潮的地区。家庭的现代化正是社会现代化中最要紧的课题之一。关于亚洲社会的现代化,目前学界只给出了一些简单的框架,如前日本社会学学会会长富永健一先生曾经强调,和西方社会相比,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不仅程序颠倒而且远未完成。西方的现代化是先文化和政治,然后是经济和社会,而日本则是先经济和政治,然后是社会和文化,而且在现代化进程开始近百年后惟有经济率先完成了现代化进程,政治、社会,尤其是文化的现代化远未完成。而韩国学者、首尔大学教授张庆燮着眼于时间和阶段,提出了亚洲的现代化是一种“被压缩了的现代化(compressed modernity)”理论。即通常在西方花费数百年、分两个阶段完成的现代化,亚洲国家大都只用了几十年、在一个阶段就必须完成。而亚洲社会的现代化,尤其是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是如何被颠倒、又如何被压缩的,还需要做细致的和实证的分析。本书的研究无疑是一种实证性的尝试,不仅为我们探索亚洲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具体特征提供了国际比较的素材,而且本课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亚洲社会家庭结构的分类、对亚洲社会育儿网络和养老网络不同特征的认定、对亚洲女性“家庭主妇化”特征的探索和对全球化对亚洲社会人口再生产领域冲击问题的思考,都非常富有启发性。课题成果中所采用的现代家庭论视角和中产阶级分析手法、女性人生道路和家庭社会网络观察手法等等,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国社会的家庭研究也提供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