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俄罗斯中国学的产生与发展》

作者:时间:2008-11-17

  

21世纪初开始,“俄罗斯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俄语界和俄罗斯问题研究界悄然兴起。目前,俄罗斯学在中国尚处于幼年时期。即使在俄罗斯本国,作为“国学”的俄罗斯学也是在苏联解体后才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相对而言,俄罗斯的中国学(汉学)则可谓历史悠久。它产生于18世纪初,即沙皇彼得一世执政时期,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俄罗斯中国学的学科建设经验能够为中国的俄罗斯学发展提供借鉴,俄罗斯中国学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中华文明在俄罗斯的接受程度。这对于增进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加强两国的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将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世界通史教研室主任、东方学家阿·马斯洛夫教授的《俄罗斯中国学的发展》一文编译出来,以飧读者。

 

俄罗斯的中国学是世界中国学中最古老的分支之一。俄罗斯的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学专家培养体系也堪称世界上最完备的体系之一。这一体系在20世纪初为欧洲许多大学所效仿。

中国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领域在西欧产生于17世纪。在俄罗斯,它出现得较晚一些,在18世纪。彼得一世曾试图吸引西方(尤其是德国)的东方学研究者对中国进行初步描绘。然而,这一尝试没有取得成效。俄罗斯中国学的摇篮是俄国东正教北京使团的所在地,即所谓的北馆。今天,俄罗斯联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使馆便坐落于此。俄罗斯最早的汉学家,如十八世纪的A.列昂季耶夫和И.罗索欣、十九世纪的Н.比丘林和К.斯卡奇科夫等,均是在这里被培养成才的。后来,他们成为俄国在彼得堡的第一个中国学学派骨干。他们把中国的法律汇编和哲学名著译成俄语,还编撰了第一批汉语和满语教材,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描绘,构筑了中国学的体系。圣彼得堡学派的学者Н.比丘林(1829年)、В.瓦西里耶夫(1837年)和C.格奥尔吉耶夫斯基(1885年)是世界上最早对中国传统习俗、历史和宗教体系做过宏观描绘的学者。俄罗斯的中国学自一开始便将以下两个方向结合起来:一是社会理论方面(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学),二是实践方面(为俄国的东方政策提供服务)。

俄罗斯中国学的中心是圣彼得堡大学和圣彼得堡科学院,俄罗斯培养汉学家的体系就是在这里形成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学在俄罗斯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存在,它是历史学或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20世纪初,中国学才作为一个统一的体系形成。它将历史、古代和现代汉语、民族学、宗教传统、哲学、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等知识融为一体。

20世纪20年代,圣彼得堡学派的知名学者B.阿列克塞耶夫院士、Н.孔拉德院士和其他一些学者奠定了一门独立学科——俄罗斯古典中国学的基础。他们关注的领域有:中国哲学、古典文本、诗学、文学和美学传统。后来,又出现了新的中国学浪潮。该浪潮不仅将古典学派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而且开辟了许多新方向,兴趣范围扩展到20世纪的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俄苏中国学新浪潮的发起者有著名学者C.季赫文斯基(在辛亥革命史和孙中山革命史领域著述颇丰)、М.斯拉德科夫斯基(研究俄中经贸关系史)、В.米亚斯尼科夫院士(研究中俄关系史)和М.尤里耶夫教授(研究中共党史和革命史)等。

俄罗斯有诸多中国学学派。一个是曾经以圣彼得堡科学院为依托、后又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基础上形成的圣彼得堡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莫斯科和远东(中心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国学学派产生。上述学派不仅对俄罗斯中国学,而且对世界中国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学研究新理念和新手段的基础,这些成果不仅在俄罗斯,而且在欧美各国都得到广泛运用。

彼得堡中国学派始终如一的特色是深入研究古(古文和文言文)现代汉语。这里创作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和语言史的杰作。彼得堡中国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经典著作翻译的基础。其中,Ю.休茨斯教授将《易经》译成了俄语。该译本至今仍不失为世界上最完备的译本之一。

俄罗斯中国学最显著的成果表现在高水平的中国经典作品注释和翻译上。今天,中国儒学、藏传佛教、道教和一系列历史及朝代大事记原作的俄译文已经成为俄罗斯汉学家们人手必备的案头工具书。在俄罗斯,《易经》、《论语》、《孟子》、《道德经》、《诗经》和中国其他许多经典名作多次被译成俄文。俄罗斯著名学者P.维亚特金完成了司马迁《史记》全文的汉译俄工作。Л.别列洛莫夫出版了由朱熙注释的《论语》译文,该作品还附有其他文字的译文,以便进行比较研究。近十年来,俄罗斯出版了俄文版中国佛教和道教名著,如《老子》和中国美学史、中国哲学史等。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博士В.马里亚文、Е.扎瓦德斯卡娅和С. 谢罗娃等,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化传统的作品。

俄罗斯中国学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对中俄关系的历史与前景的探讨。俄罗斯的中国学研究者在综合中国政治文化、美学传统、精神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基础上,形成了研究中国传统的新观念。俄罗斯有许多著名学者和讲授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著名的学者有В.马里亚文、М. 克拉夫佐娃和Е. 托尔奇诺夫等。从В. 费奥科季斯托夫、А.卢基扬诺夫和А.洛曼诺夫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哲学和新哲学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方向正在积极发展。М.克留科夫在中国考古和民族学领域、Б. 里弗京、Э.杨申和В. 叶夫修科夫在中国口头创作和神话领域里正在从事重大课题研究。俄罗斯许多中国学研究者的著作被译成中文和世界上其他文字。

俄罗斯的中国学研究者尤其关注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学者们对这些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如今,俄罗斯的中国学研究主要在俄罗斯各科研院所和高校中进行。而且,科研所和高校之间已经建立起经常性的合作关系。他们共同举办研讨会,还出版一些合著。

俄罗斯最大的中国学和东亚国家科研中心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所长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М.季塔连科)。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作为俄罗斯中国学最重要的理论和信息资料中心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它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政治和社会经济史、中俄关系、中共党史、新中国社会经济改革以及新中国哲学、宗教传统和社会结构等领域。今天,远东所积极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定期进行资料交换和专家交流。远东所提议并完成了邓小平女儿回忆录的翻译工作。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的科研人员出版了一系列关于自中共建立至中国改革期间的中共党史著作,还撰写了一批有关中国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基础性作品,如《中国哲学百科词典》。目前,一部多卷本的作品——《中华文明史》即将问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努力通过学术活动将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理论研究与实施中俄两国制定的战略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提出了许多旨在巩固中俄关系、发展科技、文化和经济合作的倡议。其中一些倡议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在远东所辛勤耕耘的著名学者有:俄罗斯汉学家С. 齐赫文斯基、М.季塔连科、В.米亚斯尼科夫、А.格里高利耶夫、А.卢基扬诺夫、В. 索罗金、Л. 别列洛莫夫和В. 费奥科季斯托夫等。此外,远东所还创办了一家中央级中国学杂志——《远东问题》(主编是А.格里高利耶夫)。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位于莫斯科)及其圣彼得堡分所属于俄罗斯最古老的中国研究机构,这里设有中国研究室。著名学者А. 鲍科夏宁和А. 科波泽夫等主要研究中国中世纪史问题、新儒学问题以及重建古代经典文本等问题。几十年来,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的中国研究室为依托,俄罗斯每年都举办一次题为《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大型学术研讨会。

俄罗斯古典中国学的圣彼得堡学派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圣彼得堡分所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学系联合起来,其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研究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文本、研究朝代史、翻译佛教和道教文本以及中国中世纪政治史上。除了上述机构,在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布拉戈维申斯基、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夫等地,也有一些学者从事中国学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

俄罗斯各大学也承担着中国学的研究任务。目前,俄罗斯共有100多个大学的中心负责汉语、中国历史和经济人才的培养工作。约有10个中心(主要分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承担着大规模的学术和科学应用型研究工作。培养中国学人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几个中心进行,这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国学学科体系。主要的中心有: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和远东国立大学东方学院等。在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世界通史教研室)、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国际关系学院等机构中,也设立了一些培养中国学高层次专家的中心。

今天,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不仅是一个培养汉学家的主要中心,而且是一个大型的科研中心。这里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历史和民国社会经济改革史。这一研究方向的基础是由俄罗斯著名学者、今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中国史教研室主任А.梅里科谢托夫奠定的。历史学副博士В.科济列夫和А.卡尔涅耶夫的研究视角触及中华民国史的各个领域。在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执教的教师中,既有著名的中国政治和宗教史专家,如З.拉彼娜、К.杰尔吉茨基和М.卡尔波夫等,也有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领域的知名学者,如В. 格利布拉斯等。

远东国立大学东方学院(校长是В.库里洛夫,系主任是А哈玛托娃.)是一个大型的研究和教育中心。远东国立大学作为一所综合大学是从东方学院起步建立的。它建于1899年,最初是按照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命令建立的,创建该学院的目的是系统地搜集有关中国的材料。学院的实际创始人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毕业生А. 波德兹涅耶夫、А.鲁达科夫、Е.斯帕里文和В.阿尔谢尼耶夫等。东方学院的科研人员和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学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研究中俄在远东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交流等。两年前,在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和一些大型国际基金的资助下,以远东国立大学为依托,这里建立起一个社会科学跨区域学院。该学院的工作不仅吸引了俄罗斯全国的学者,而且还有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学者。学院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中俄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前景展望、滨海地区共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以及亚太地区的对话、安全和冲突等问题。

俄罗斯的中国学研究机构不仅分布在各科研院所和科研教学机构,还包括一系列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将俄罗斯的中国学学者联合起来。俄罗斯汉学家协会(会长是М.季塔连科)是欧洲汉学家协会的一个成员,这里定期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俄中友协五十多年来在中俄两国关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该组织正在同中国对外友协在人文、科学领域积极合作,共同为中俄关系的不断发展而献计献策。

为了扩大科技和教育联系,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和俄罗斯其他一些大型组织的倡议下,俄罗斯不久前成立了一个同亚太地区进行人文和科技合作的组织——“俄罗斯孔子基金会”,该基金会是国际孔子基金会中代表俄罗斯的正式机构。基金会鼓励中国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从事中国经典著作的出版工作,包括出版《四书》和《五经》等。

如今,具有近两百年历史的俄罗斯中国学已经拥有强大的科研干部队伍和完备的汉学家培养体系。俄罗斯的中国学学者正在同中国的学者们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合作。(资料出版:俄罗斯驻华使馆网站(俄文版)。网址:http://www.russia.org.cn/rus/?ID=217

 

 

   *(《俄罗斯中国学的发展》作者简介:阿列克塞·亚历山德罗维奇·马斯洛夫——东方学家,中国文明、文化和政治传统领域的专家,教授,历史学博士。1964105日出生于莫斯科,1986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亚非学院,在中国历史研究室专门学习当代中国史,毕业论文的题目是《19371945年的中国抗日战争》。自1986年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和东亚文明中心做研究员,后来做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的精神文化传统。副博士论文(1993年)题目是《中国20世纪5080年代的秘密社团》,博士论文(1996年)题目是《武术在中国精神和文化传统中的体现》。自1997年至今,任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世界通史教研室主任。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世界文明史博物馆的创立者之一。2000年,任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长的亚太合作事务顾问。翻译过许多重要的道教和禅宗经书文本。)

 

                                     (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  戴桂菊  编译)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