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9日,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成功举办了“中阿关系合作共赢”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双方共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为期一天的会议。
研讨会与会者都有汉语和外语双重文化背景,中方与会代表有来自外交部和中阿友协的资深外交官、新华社高级记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的阿拉伯问题专家,以及博联社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媒体人士,还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阿拉伯方面与会者有来自也门、突尼斯、巴勒斯坦等驻华使馆的高级外交官和在京高访或工作的阿拉伯学者。
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系主任张宏教授主持,北外副校长钟美荪教授致欢迎辞,中阿友好协会副会长、前驻沙特、埃及大使吴思科先生做了题为《中阿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主旨发言,揭开了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序幕。与会学者分三个小组,分别就阿拉伯语言文学、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教育、新闻媒体等议题进行讨论,每个议题设一名主持人和点评人,由在该领域具有声望的学者担任,每个议题分三个时段进行,每个时段约有4-5人发言,每人15分钟,共有39位代表发言,其中既有教授级的专家学者,也有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大家畅所欲言,踊跃讨论,各种观点相互激荡,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以下从5个方面对研讨会发言观点进行归纳和综述。
一、当代中阿政治关系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已崛起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容小觑的重要力量。阿拉伯国家因资源丰富成为国际舞台上被竞相追逐的对象,又因动荡不安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从国家利益考虑,阿拉伯国家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次会议上关于中阿国际政治的论文共有10篇,其中关于中阿关系的论文就有5篇,分别是吴思科(中阿友协)的《中阿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唐宝才(社科院)的《中阿关系的未来走向》、刘凤华(北语)的《中国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政策以及双边关系走向探析》。这些论文有的回顾中阿关系的历史,有的解读中阿关系的现状,有的展望发展趋势。张宏(北外)的《中阿关系发展 相互了解至关重要》认为中阿双方的相互了解以前多通过西方媒体进行,难免存在误解和偏差,特别是阿拉伯国家有关中国的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受西方影响很深;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了解也局限于阿以矛盾、恐怖主义等个别问题,没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双方需要通过媒体的直接和正面报道、加强阿拉伯语和汉语教学、精品翻译和人员互访等途径加深相互了解,从而建立起真正的互信。马晓霖(博联社)的《浅议民间中阿关系的不均衡现象和影响中阿关系的变量》,从民间交流的角度,细数中阿关系中虚多实少、中方热阿方冷、相互需求不重合等诸多不均衡现象,并指出台湾问题、宗教信仰、经济贸易等因素也是影响中阿关系不可低估的变量。论文观点新颖,分析透彻,受到与会者的关注。
苏丹问题也是一个热点,共有3篇论文。李荣(现代关系学院)的《苏丹问题及发展趋势》对苏丹问题进行了梳理,拱振喜(新华社)的《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指控苏丹总统事件的发展前景》,从法律角度进行了分析。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兼职教授、苏丹学者加法尔的《中国对达尔富尔危机的立场》从一个苏丹学者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对达尔富尔问题立场的正当性,高度赞扬了中国的人道主义援助。
赵国忠(社科院)的《中国在阿拉伯地区的维和行动》详述了中国在巴勒斯坦、黎巴嫩、西撒哈拉地区和苏丹达尔富尔地区进行的维和行动,重点谈论了中国派遣维和部队的意义。
权晓丹(北语)的《论奥巴马当选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结合时下热点话题—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会对中东阿拉伯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特别是在伊拉克撤军、巴以问题、伊朗问题等热点问题上将何去何从进行分析和预测。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讨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奥巴马竞选与当选后的态度不一定一致。作为美国总统,他首先得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也许象英国某报写的那样“奥巴马并不是一只和平鸽,而是一只更聪明的鹰”。
二、当代中阿经贸关系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良好的政治外交关系为双方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次研讨会有关中阿经贸问题的论文共有5篇,虽不多,却涉面较广,时延春(外交部) 的《当代中阿经贸关系》全面回顾了中阿贸易经历改革开放前、改革后和进入21世纪后的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特点。佘莉(经贸大)的《阿拉伯国家的通讯业研究》分析了通讯业在阿拉伯经济转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蒋传瑛(北外)的《中国与阿联酋经贸往来的现状及其展望》以阿联酋为例,说明双方从官方到民间都有良好的投资意向、广阔的合作前景和强烈的对外投资目的。
结合当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考察阿拉伯国家经济面临的挑战这一选题,时效性很强。其中有黄灵(新华社)的《美国次贷危机对阿拉伯国家经济的影响》,王岚(北外)的《从金融危机看阿拉伯石油美元的流动与中阿经贸合作的新思路》。后一篇论文首先阐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若干启示,接着分析了阿拉伯“石油美元”在国际资本流动与投资舞台上扮演的强劲与积极角色的原因,最后对金融危机后中阿经贸合作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与会者热议金融危机对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影响。有学者建议,政府应更加关注现实存在的民间商业活动,如在浙江义乌、广东乐从的阿拉伯草根商人,有效组织阿拉伯民间采购,并要坚信“圣诞老人不来了,但阿拉伯大叔一定会来的”。
三、当代中阿文化关系
本次研讨会有关中阿文化的论文共有8篇,有探讨阿拉伯文化特殊性的,如王保华(北外)的《当代阿拉伯妇女蒙面现象解析》和艾林(北外)的《从奥运会注册工作看阿拉伯人的表现》;有分析个人的文化作用的,如何英琴(北外)的《塔哈·侯赛因在埃及文化复兴中的文化使命》;有分析中阿文化异同的,如刘月琴(社科院)的《伊斯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趋同观念》,论文从人与神、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析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而史希同(北外)的《解析中、西、阿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从地理环境、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价值判断、认知方式、关注对象、思维方式、社会进度、文化深层结构等方面考察了中、西、阿文化间的相异之处。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兼职教授、苏丹学者加法尔的《中阿文明对话——中世纪中阿文化关系》具体考察了中阿文化在唐、宋、元时期的交流情况,指出虽然人类不同文化、文明间存在差异,但只要坚持对话,倡导和谐,并能从以往的历史交流中汲取经验教训,就能大大降低文明间的冲突。作者还认为中国对阿拉伯文化的研究仍不够,还需要投入更大的热情。
新闻媒体方面的论文有2篇,张岩(外文局)的《中国官方阿语新闻网站现状与前景展望》,主要分析了新华网、人民网、国际在线、中国网四个官方网站的现状和特色。而周逵(清华大学)的《“9·11”事件前后美国主流媒体中的阿拉伯形象分析——以< 纽约时报>和< 华盛顿邮报>为例》,以框架理论为依据,通过对“9·11”事件前后一年中同时期美国两份主流报纸的抽样研究,理清和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报道框架的差异。国内学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方兴未艾,大有燎原之势,但也只限于西方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由于受语言的限制,国内学界对阿拉伯传媒中的中国形象如素有“中东CNN”之称的卡塔尔半岛台或埃及发行量最大的《金字塔》报有关当代中国的形象究竟如何,则鲜有人问津。至于中国传媒中的阿拉伯形象又是怎样,也是少有涉及。周逵的这篇论文,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四、当代中阿教育关系
中阿良好的外交关系是中阿展开教育交流的基础,宋怡(大外)的《浅谈中阿教育关系》谈到中国的阿拉伯语教育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以大外为例,谈了中阿教育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李生俊(北大)的《中国与叙利亚的教育合作和交流》对中叙两国的教育交流史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和展望。
有关中阿教学的论文共4篇,其中一篇是突尼斯使馆驻华参赞马盖斯的《汉语学习漫谈》,介绍了突尼斯汉语教学的普及情况,并根据自身学汉语的体会,强调学习语言一定要与所学语种的文化结合起来。
另有3篇有关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论文,分别是吴旻雁(北外)《阿拉伯语听力理解中语法与词汇因素的关系》、叶良英(北外)的《阿拉伯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与基础阶段精读课教学》、齐明敏(北外)的《阿拉伯语硕士研究生(研一)阿译汉常见问题调查分析》,从本科教学到研究生教学,从听力课到翻译课,乃至水平测试,结合教学实践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有理论依据,重数据分析,不仅对教学具有指导作用,也是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的很好范例。
五、当代中阿语言与文学的比较研究
本次研讨会语言类论文有3篇,国少华(北外)的《对阿拉伯语句子被动结构的文化解析》通过阿拉伯人喜欢使用被动语态这一现象来揭示阿拉伯民族宗教信仰与思维方式的内在联系。邹冬心(北外)的《从词语的理据性看英、汉、阿语对外来语的态度》从三个民族对外来词的接受程度考察他们所具有的开放心态。马伟丽(埃及)的《浅谈马坚先生对< 古兰经>的翻译》对马坚翻译《古兰经》的一些处理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马伟丽真名拉莎·凯马尔,埃及人,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博士,现在北京语言大学留学,会议论文是其博士论文的一部分。马坚以其阿拉伯语的功力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化背景,所翻译的《古兰经》在中国具有权威性。马伟丽以其特殊身份和伊斯兰文化修养对马坚《古兰经》译本进行评析。首先,她肯定了马坚的《古兰经》译本是所有中译本中最忠实原文、最优秀的,然后指出马坚译本主要的问题是解释过度,因此存在不当或歧义之处。作者建议应在今后的版本中增加简明注释。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者指出,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的阐释至今仍是宗教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在伊斯兰世界尚无定论,在中国有不同认识在所难免。有学者建议中译本《古兰经》可让阿拉伯伊斯兰学者(大伊玛目、伊斯兰教权威)与中国伊斯兰学者一起来翻译。
本次研讨会有关文学的论文共7篇,除仲跻昆(北大)的《阿拉伯文学史漫谈》和张融(北语)的《悬诗和诗经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外,其余5篇都是对阿拉伯现代文学中的诗人和作家的文本进行分析。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仲跻昆的论文主要阐述了如何从“面”到“线”再到“点”对文学史进行研究,指出中国学者所著阿拉伯文学史应有中国人独到的视角和特点,并对年轻学者提出了走向国际学坛的殷切希望。
邹兰芳(经贸大)的《“风景之发现”观照下的< 自传的回声>》从“风景之发现”这一现代文学认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自传的断片结构、时空观、断片美学、文本关键词及意象几个方面来解读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自传的回声》,旨在揭示阿拉伯自传的独特性。
吴晓琴(北外)的《迈哈穆德·达尔威什诗歌中的意象》对巴勒斯坦民族诗人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女性人物意象和地名意象进行了阐释。牛子牧(北外)的《白哈·塔希尔的< 日落绿洲>探析》分析了埃及女作家作品中的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人物间念想和诉求等多方面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与矛盾。尤梅(北外)的《一段尘封历史的再现—小说< 白土穆雷人>对阿拉伯穆斯林和科普特基督徒的重新解读》指出文本中体现的阿拉伯穆斯林和科普特基督徒之间冲突的实质是社会政治层面上的,而非宗教层面上的,强调民族融合的重要性。
薛庆国(北外)的《诗歌的蓓蕾,在朦胧的怀抱里绽放—阿多尼斯的诗歌创作》深入分析了阿多尼斯诗歌的特点,他的叛逆思想、爱情观、宗教观、诗学见解形成的原因。阿多尼斯生于叙利亚,拥有黎巴嫩国籍,旅居法国,是诗人、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和画家,在当今阿拉伯世界颇具争议,获得过欧洲国家颁发的许多文学类国际大奖,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该篇论文是作者完成《阿多尼斯诗选》翻译后的研究成果,沉积了作者对阿多尼斯的独到见解。
各组讨论现场气氛热烈,资深学者和青年学子积极参与交流、讨论。与会人员普遍感谢和赞赏北外阿语系为国内外阿拉伯问题研究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拓宽了学术研究的信息通道,迸发出更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同时对本次研讨会和今后中阿学术研讨会提出希望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关中阿政治关系的研究,不能只看中阿关系发展好的一面,更应该看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与会者论文准备充分,见解表述清楚,但交流仍需加强。
3、希望本次研讨会的研究成果能尽快作为论文集出版。
4、希望明年北外阿语系的研讨会国际化程度更高,与阿拉伯各国驻华使团开展合作,由他们出资邀请阿拉伯国家各方面专家前来参与,听到更多的“阿拉伯人的声音”。
最后,阿拉伯语系副主任薛庆国教授致闭幕词,宣布研讨会圆满结束。
北外阿语系已连续举办了4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每届都吸引了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参加,现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阿拉伯问题研究学术交流活动。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 丁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