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国际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论坛之一,创办于2004年的“北京论坛”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第六届年会——“北京论坛(2009)”于2009年11月6日-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主题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共汇集了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其中海外学者200余名,对人类所面对的危机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中国全国政协前副主席罗豪才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蒋树声出席了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外国嘉宾有:联合国副秘书长约瑟夫•里德先生,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高级顾问马歇尔•史密斯,韩国SK集团董事长崔泰源,韩国SK集团副董事长崔再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肯尼斯•阿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传统研究基金会主席赛义德•纳瑟,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金在烈,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康奈尔大学教授彼得•卡赞斯坦。出席开幕式的国内领导和学者有: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郝平,北京市副市长黄卫,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等。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闵维方教授主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在致辞中表示,经过五年的发展,“北京论坛”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和高等教育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发挥着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今年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为主题,将反思危机与和谐发展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论坛的远见卓识,全球性的危机需要各国政府共同努力,需要各界人士一起为全球的和谐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他引用费孝通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示构建和谐世界将是人类文明共同繁荣的惟一出路。
北京论坛自创办以来得到了联合国的大力支持。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先生曾为北京论坛的创办发来贺电,盛赞“北京论坛的主题与联合国的主题和任务是统一的”。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特意发来视频讲话,祝贺第六届北京论坛的召开。潘基文表示,全球的金融危机当前正处于关键时刻,联合国正在建立一套全球体系来监控危机的影响,警示人类注意未来的危险信号。北京论坛的主题正是致力于探讨这些全球问题,特别是对全球和谐与共同繁荣的追求,能够从危机当中站出来,重振旗鼓,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努力奋斗,走上一条全世界人们更具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联合国副秘书长约瑟夫•里德先生在致辞中表示,第六届北京论坛的举办正值64届联大召开之际,联大的召开表明全球正在直面世界的挑战,当下是一个共同面对全球危机挑战的时代,全人类分享一颗星球、一个家园。他认为,第六届北京论坛的主题恰当其时,人类必须要共同面对危机和挑战进行反思,实现和谐发展,他预祝2009年“北京论坛”可以为人类共同的事业做出实质的贡献。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郝平从世界文化多样性角度盛赞北京论坛的连续成功举办,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是中外文化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他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创新和谐的源泉,而教育在文化多样性推动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催化剂和媒介的作用。他表示,中国教育部会积极支持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执着的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的朋友们一起为世界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目标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韩国SK集团副董事长崔再源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雄厚的实力、真实的成就以及它的内在魅力,这种魅力蕴含在每一位北大学子、每一位北大教授、每一位北京市民以及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北京论坛的交流传达了一种敞开心扉、沟通交流的精神和一种真正彼此尊重的对话和了解差异的精神,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北京大学才能够成为中国的人文会所之一,北京才能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中国才能肩负起成为全球和谐与繁荣中心的大任。
北京市副市长黄卫指出,“北京论坛”致力于推动跨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为弘扬和谐精神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把北京建成学习型、创新型的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和北京市政府提出要继续发扬奥运精神、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是一致的,将充分展示北京这座文明古都的文明底蕴和开放气象。他希望论坛能够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为人类的发展贡献智慧。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代表北京大学对北京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北京论坛的使命就是为世界范围内哲学与社会科学学者的“通力合作、共度时艰”提供制度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外学者针对迫切的现实问题寻求对策和理路,力求在学术研究与社会进步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思想空间,努力促进文明和谐的实现。他表示相信,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各位专家学者一定能够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发现和提炼出更多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观念,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实现认识上的新飞跃。
在开幕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作了题为《经济理论与金融危机》的报告;世界著名伊斯兰哲学家、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赛义德•侯赛因•纳瑟(Seyyed H. Nasr)发表了题为《天、地、人和谐及不同文明的和谐》的演讲;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康奈尔大学教授彼得•卡赞斯坦 (Peter J. Katzenstein)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也分别作了题为《一个多重与多元文明的世界》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的主旨报告。
本届论坛共设“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五个分论坛。此外,论坛与哈佛-燕京学社、伯克利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合作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的基层动员:城乡比较”、“危机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前景”和“危机中的世界:外来压力、内部影响与中国应对”三个专场以及一场题为“对二十一世纪人类困境的回应”的伊斯兰与儒家文明的对话,吸引了无数来自北大和周边院校的师生前来旁听,现场座无虚席,讨论气氛异常热烈。
11月8日,历时三天的第六届北京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落下帷幕。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线联平、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金在烈先生分别致辞。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岩松等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学者出席了闭幕式。仪式由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主持。
闭幕式上,周其凤校长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对各位嘉宾为论坛的成功举办所作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谢,并摘录了部分学者的精彩观点与大家分享。他指出,来自海内外的嘉宾们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以及在寻求危机解决之道时所体现的包容与热诚,使本届北京论坛兼收并蓄,收获了丰硕的思想成果;同时,与会学者以冷静的反思对危机的产生做出了精彩的阐释,也提供了许多令人振奋的解决方案,让我们看到一幅充满转机和希望的未来图景。
针对本届北京论坛主题 “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中的“危机”一词,周其凤做了解读:在汉语里,“危机”是一个多义而辩证的词汇,它可以代表眼前的危险,也指向可能的出路,它常常意味着人类社会发展一个决定性的转折时刻。他希望北京论坛能够启发大家在深度与广度上对危机加以反思,在思想与理性的指导下联合起来,直面挑战,共创和谐。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线联平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北京论坛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不仅引起了诸多媒体的关注,也得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认可和赞赏,北京论坛已经成为北京的一张学术名片,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他指出,北京论坛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这种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显得更加重要。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金在烈先生随后致辞,他用“感动与美丽”形容第六届北京论坛的圆满举办。他并指出,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主题,邀请世界各国的学者进行文明的对话。北京论坛具备北京特有的文化韵味,而北京又是最能够代表中国的历史和神韵的,北京论坛又是全世界的知识精英共同担忧人类文明发展的学术盛宴。致辞中,金在烈先生用韩语、中文、英语邀请全世界的学者来北京论坛——“明年再见!”
闭幕式上,周其凤校长代表北京论坛组织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宣布第七届“北京论坛”将于2010年11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在《友谊地久天长》的乐曲声中,北京论坛(2009)圆满落下帷幕,不少学者互道“See you next year”,期待明年的相聚。
此外,作为北京论坛的又一文化品牌 “北京论坛之夜 ——走进芭蕾专场文艺演出”于11月7日晚在北大百周年讲堂盛大举行。继2007年中国艺术家室内音乐会、2008年东亚四国大学大型合唱音乐会之后,中央芭蕾舞团荟萃东西方艺术精华的精彩演出,从艺术领域展开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诠释了北京论坛的总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北京论坛经过六年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国际影响力与关注度不断提升。历时三天的北京论坛(2009)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高等教育等不同角度全面梳理了与危机相关的重大命题。嘉宾们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以及在寻求危机解决之道时所体现的包容与热诚,使本届北京论坛兼收并蓄,收获了丰硕的思想与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将从实践层面为当前及未来危机的应对与解决提供智力支持,从而进一步为人类文明的和谐与繁荣做出贡献,这也是北京论坛自始以来的宗旨与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