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八届北京论坛(2011)圆满落幕

作者:时间:2012-03-23

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北京论坛(2011)于2011 年11 月4 日至6 日在京召开。

11 月4 日上午,第八届北京论坛(2011)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开幕。中国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铁农,中国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赵凤桐,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章获得者、伯克利加州大学荣休教授罗伯特•贝拉(Robert Bellah),200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罗杰•梅尔森(Roger Myerson),199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牛津大学前校长、大英图书馆前主席克林•卢卡斯(Colin Lucas)、韩国SK 集团首席副董事长崔再源(Chey Jae Won),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黛琳(Renata Lok-Dessallien)、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Park In-kook)等国内外嘉宾出席了本届北京论坛。来自韩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柬埔寨、肯尼亚等国家的驻华使节以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嘉宾应邀出席了北京论坛开幕式。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主持开幕式,他首先代表本届论坛组委会对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与支持表示感谢,向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介绍,本届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为主题,力求从历史演进、经济增长、艺术传统、城市转型、教育创新多个角度来探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变革与转型的方式。他强调:“我们深知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探寻文明的共同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人类的不懈努力,更需要我们学术界同仁的热情参与和积极贡献,相信在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人类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和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马蒂亚•森(Amartya Kumar Sen)分别为本届论坛录制视频致辞。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致辞中指出,北京论坛自2004 年举办以来,一直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在国际大背景下率先提出了“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主题。郝平着重强调教育是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是推进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的基础,北京论坛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育部将继续积极支持以北京论坛为代表的高端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希望与会嘉宾一起为实现世界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一目标携手努力。

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赵凤桐在讲话中谈到了北京论坛对北京市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意义。他提到,一个城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其文化上的内涵。北京论坛在北京市的举办,不仅有助于提升北京市的文化内涵,还有助于加强北京市与其他城市的交流合作,进而提高北京市的国际影响力。此次北京论坛的城市分论坛专门探讨城市化的过去和未来,力求探寻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方向与出路,即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城市的转型以及如何在转型中发现和延续传统中的优良价值。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代表韩国SK 集团崔泰源董事长致辞。崔泰源在致辞中说,今年论坛探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实际上是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传统社会能否同时是现代化社会的问题;二是现代社会能否保持其传统的问题。最后,崔泰源以中国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词结束致辞,表达了对北京论坛进一步汇聚全世界力量和智慧推动社会发展的期望。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在致辞中向出席北京论坛的领导、嘉宾、学者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感谢各界人士一直以来对北京论坛的大力支持。他说,在北京论坛的视野中,传统从来不是静止和僵化的元素,它随着当代人每一次的回溯与重构焕发出新的魅力。传统也是相当丰富和多元的,我们拥有东方和西方不同的发展轨迹,也拥有古典和近代的思想成果,所有的传统都将在以下的愿景中得到重新阐发:人与人之间如何能更为平等,人与社会之间如何能更为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如何能更为包容和互惠。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罗伯特•贝拉、罗杰•梅尔森、克林•卢卡斯和林毅夫四位国际知名学者分别作了题为《骤变与不变:爆炸式发展与永恒真理》、《理解政府机制的基础:领导力、法制和地方政府》、《协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大学的作用》和《二十一世纪全球多极增长格局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的精彩报告。

11 月6 日上午,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为主题的第八届北京论坛(2011)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下帷幕。英国牛津大学前校长、大英图书馆前主席克林•卢卡斯,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郑萼等校外嘉宾,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等校领导出席闭幕式。

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主持。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郑萼女士分别在闭幕式上致辞。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在总结讲话中提到,北京论坛自2004 年举办至今,八年来共邀请了来自7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700名学者与会,收到了超过1800 份学术论文,取得了丰硕成果。朴仁国总长对与会学者积极讨论的活跃气氛表示赞赏。他强调了北京论坛的重要性,认为论坛对探讨“世界和谐与平衡、东西方关系、成功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每届的北京论坛之夜专场音乐演出则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包容性。展望未来,他指出人类需要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方面继续合作,“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群策群力”而“贫困、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也要求我们给予更多注意”。随后,他衷心感谢北京大学在本届论坛的举办中所发挥的领导作用,对论坛秘书处、志愿者和翻译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了赞赏。

在为期两天半的时间里,与会代表围绕“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充分的研讨。本届论坛共设有七个分论坛、一个青年学生论坛、一个圆桌会议、一个专场和两场对话,分别以“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机遇、挑战和方向”、“教育传承与创新”、“变革与稳定: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艺术传统与文化创新”、“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入世十年之发展”、“民办教育与公共财政”、“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国家发展与文化复兴”、“轴心文明的对话”为研讨主题。

本届北京论坛的主题确定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具有重大而又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对现代化进程的体验和研究渐趋成熟,以及对现代性的深入反思,人类开始认识到现代化的双重性——即在带来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无节制地求多求快的社会增长方式、资源的过度滥用、世界性的环境生态危机,以及由个人主义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各种道德失范、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在此语境下,人类又开始重新反思传统,关注传统的延续性和现实价值,传统的内在价值日渐彰显,传统与现代之间继承与变革的建设性关系开始逐步稳定地建立起来。文明的发展不可能离开传统,人类社会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不断角力中展开继承与变革,在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和转型中实现着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关键阶段,变革和转型已经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这场变革不仅仅意味着各国自身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的转型,同时也将关涉到世界整体格局的变化和全球文明的发展与演进。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