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美国著名亚洲研究学者莫里斯•罗萨比教授

作者:时间:2010-04-05

莫里斯•罗萨比(Morris Rossabi)教授,是著名的中亚史尤其是蒙元史研究学者,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学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兼职副教授(Adjunct Professor)。

罗萨比出生于多元族群环境下的埃及城市亚历山大。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学会了阿拉伯语、英语和法语。罗萨比童年移居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东、中亚历史学博士学位之前,他已经能够流利地使用德语。在读研究生期间,他学习了汉语、日语和数种中亚语言。多种流利的外语,使得罗萨比能够从事有关研究,以完成他最初的两部著作:《中国与内陆亚洲》(China and Inner Asia, Thames and Hudson, 1975)、《中国及其邻邦》(China Among Equal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译者按: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 10th-14th Centuries,国内一般根据该副标题翻译其书名)。这两部书挑战了有关中国外交关系的传统认识。与所有主流观点相反,罗萨比认为:中国对于外部领域的信息非常灵通并不孤立,经常平等地对待外国人。

此后,罗萨比率先开始了对亚洲中部和腹地的研究,并致力于这些被忽视的领域。其中有关中国穆斯林和满洲、中国与中亚关系、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经济交流的文章与著作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认可。他的《忽必烈汗》(Khubilai Kh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是他学术研究的巅峰之作。这本书被历史著作俱乐部选为1988年5月的精品著作,并被翻译成六种外文。《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杂志评价说,这是首次对世界史上最知名人物之一忽必烈的研究,“其意义不仅仅是一部传记,而是对13世纪中国及中亚文化、政治方面的一次全面阐述”。耶鲁大学的史景迁(Jonathan Spence)教授在给罗萨比的《来自上都的行者》(Voyager from Xanadu; Kodansha, 1992.)一书写的书评中说:“罗萨比博学的评论与精当的引文为(该旅行家的)历险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受这些评论的影响,罗萨比得到《剑桥中国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编写组的赞赏,并受托撰写从13世纪中期到1800年的中国与内亚的若干章节。

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和内亚变得比较容易进入时,研究中国、中亚和中东社会、文化关系的罗萨比就进行了实地旅行,并举办了一系列专业展览。他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等馆藏的中国和蒙古艺术品编写目录。大学艺术学会将2002年最佳目录奖授予了罗萨比撰写的《成吉思汗的遗产》(The Legacy of Genghis Khan)。与此同时,罗萨比的活动也推动了他所研究的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他协助开放社会研究所于1996年在蒙古设立办公室,并于1996年至1999年在该所“中部欧亚计划”的顾问委员会中任职。随后,罗萨比担任了“艺术与文化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致力于中亚、蒙古、高加索、阿富汗以及中东的艺术重建与自由。罗萨比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并撰写了《现代蒙古—从汗到人民委员到资本家》(Modern Mongolia: From Khans to Commissars to Capitalis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与夫人玛丽•罗萨比(Mary Rossabi)合著了《羊的恩赐》(Bounty from the Sheep, White Horse Press, 2000)。

除学术研究外,罗萨比还是亚洲公共教育的热心倡导者。他出席电视、广播节目,在对外关系委员会、大学及美国、欧洲和亚洲各地的图书馆发表演讲,为大众传媒撰写文章,在博物馆和公益团体讲课。他还与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社会和中国研究所以及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培训中学教师,编写课程教材。亚洲研究领域的翘楚——亚洲研究学会为教材《从丝绸到石油》(From Silk to Oil)颁发了“富兰克林•布坎南奖(Franklin Buchanan Award)”。

总之,罗萨比将其全部身心投入了有关亚洲的学术研究、教育和公共服务事业之中。

附:罗萨比的主要学术成果:
1.《明代中国与哈密及中亚的关系,1404—1513年》(Ming China’s Relations with Hami and Central Asia, 1404-1513: A Reexa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oreign Policy, Columbia University Ph. D. dissertation, 1970;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Microfilms, 1973)
2.《明代中国和土鲁番,1406—1517年》(“Ming China and Turfan, 1406—1517”,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No.3, 1972. 该文已由姚胜翻译,发表于《吐鲁番学研究》2009年第1期。)
3.《中国与内陆亚洲》(China and Inner Asia: From 1368 to the Present Day,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75)
4.《元明时期的女真》(The Jurchens, Cornell: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2)
5.《中国及其邻邦》(China Among Equals: 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 10th-14th Centuries,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6.《忽必烈汗——他的人生与时代》(Khubilai Khan: His Life and Times,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7.《来自上都的行者——列班扫马及首次从中国到西方的游历》(Voyager from Xanadu: Rabban Sauma and the First Journey from China to the West,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92)
8.《20世纪90年代的蒙古——从共产主义到资本主义》(Mongolia in the 1990’s: From Communist to Capitalist, Open Society Newsletter, Open Society Institute, August 1997)
9.《中国对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管理》(Governing China’s Multiethnic Frontier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4)
10.《现代蒙古——从汗到人民委员到资本家》(Modern Mongolia: From Khans to Commissars to Capitalists,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11.《蒙古帝国的黄金时代》(«Золотой век империи монголов. Жизнь и эпоха», Evraziia, 2009)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