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北京论坛–北京论坛(2008)于2008年11月7-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314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着”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这一主题,在”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明”、”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奥林匹克精神与世界和谐”、”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研究型大学圆桌会议:国际合作与大学发展”等六个领域对当今全球化时代下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摘要255篇。参加本届论坛的还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53位大学校长。北京论坛(2008)为金秋的北京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气氛,成为一次令人瞩目的盛会。


全国政协前副主席罗豪才、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利民、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韩国SK集团董事长崔泰源、韩国SK集团副董事长崔再源、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金在烈等出席了开幕式。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应邀发来书面致辞。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共同获得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副主席默罕・穆纳辛何,日本东京大学校长小宫山宏,英国历史协会副主席哈里・狄更森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王辑思做了大会主旨报告。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出席了11月9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的北京论坛(2008)闭幕式并做了精彩发言。
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于11月7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特别接见了部分北京论坛(2008)的参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对论坛五年来的连续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北京论坛在五年前就提出了’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个主题,表现了北京论坛的远见,因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我们现在的世界非常重要。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在当代,和谐观念可以成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不同文化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价值标准。”最后,刘延东预祝北京论坛圆满成功,并与在场代表合影留念。


在11月7-9日的会期里,北京论坛(2008)的5个分论坛和1个圆桌会议共举办20多场次的专题讨论。中外学者依托北京论坛的学术平台,围绕”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这一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并产生了诸多思想的共鸣和丰富的学术成果。其中,在北京论坛(2008)研究型大学校长圆桌会议上,来自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校长齐聚一堂,就”国际合作与大学发展”的话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大学校长圆桌会议为介绍成功的国际化教育的模式和理念,促进国际高等教育界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
为庆祝北京论坛创办五周年,”北京论坛之夜暨第四届东亚四国大学合唱节”音乐会于11月8日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音乐会上,东亚四国(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大学生合唱团同台演绎了一场视听盛宴和文化经典。 “北京论坛之夜”作为北京论坛的又一文化品牌,受到了与会学者的高度赞誉和强烈反响。
北京论坛创办于2004年,是经中国国务院和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第六届”北京论坛”将于2009年11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
北京论坛每年举办一次,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每年设有不同的副主题和分主题,紧扣时代发展主流,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展开对”和而不同”的文明相处方式的探索。至今累计有2100多名来自世界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名流政要和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北京论坛。
五年来,北京论坛一直坚持以”文明和谐”为核心价值,不断寻求模式的创新、丰富论坛的内涵、适应社会的发展。它的定期举办,是将”和谐世界”理念运用于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