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2010北京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

作者:时间:2010-11-08

深秋北京,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为主题的2010年北京论坛于11月5日在钓鱼台国宾馆拉开帷幕。

来自海内外的千名学术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出席本次学术盛会的嘉宾有全国政协前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墨西哥合众国前总统Ernesto Zedillo先生,美国前助理国务卿Michael Ussery先生,韩国SK集团董事长崔泰源先生,韩国SK集团副董事长崔再源先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副国别主任森本秋绘女士,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Jurgen Moltmann先生,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金在烈先生,以及中国国内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学会会长陈昊苏先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先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利民先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凤先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潘文石先生。多位来自驻华大使馆的代表,以及教育部对外交流合作交流司、中国对外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的嘉宾也出席了开幕式。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主持了开幕式。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首先发表讲话。他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面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各国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与之息息相关,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强劲。郝平指出,和谐世界应该是对话、合作的世界,全球各国需要共同努力,创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思想、塑造社会的重要使命,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开展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要开展跨文化交流,搭建高层次国际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的平台。教育部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中国教育界以贯彻《规划纲要》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朋友们一起为世界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目标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副国别主任森本秋绘代为宣读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的贺信。潘基文秘书长在贺信中指出,联合国决心在共同追求发展、和平与安全以及人权的过程中,同已经做出一系列贡献的中国加强伙伴关系。在世界面临环境恶化、贫困等重大挑战之际,2010年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作为主题,将超越国界在国际范围内对和平、环境以及个人健康和安全事务的解决提供支持。他强调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更希望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热心公众都能参与进来,为推动全球的合作、发展、繁荣、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韩国SK集团副董事长崔再源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北京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他认为北京的伟大来源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形神兼备”。北京的人民充满自豪地展示他们的智慧,他们不仅在思想上与世界各地人民进行很好的沟通,而且身体力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城市建设得更为美好。他呼吁与会学者从北京论坛中汲取智慧,让北京论坛从北京人民那里汲取灵感。他还强调,要想在解决环境、医疗、教育、全球经济和宗教对话等议题上取得进展,需要所有的人在思想上和实际行动上做出贡献,彼此关爱,推动协调和沟通,创造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

美国前助理副国务卿Michael Ussery先生在致辞中对今年北京论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主题,表示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他说世界是个日益两极分化的世界,北京论坛在这个背景下进行合作,也是在强调我们需要同时承担的责任与行动。特别是在全球危机面前,出现了很多教育赤字或者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他指出对于所有的国家来讲教育都是最重要的,知识也是最重要的,他呼吁大家要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代表北大向出席北京论坛的领导、嘉宾、学者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感谢各界人士一直以来对北京论坛的大力支持。周其凤指出,北京论坛始终倡导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促进文明和谐的实现。本届北京论坛的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共同的家园,既是不同文明对“归宿”的丰富阐述,也是指在各国相互依存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北京论坛就致力于增进对话和融合,倡导跨学科的交流,为下一步解决危机提供纲领性的支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利民在致辞中表示,七年来,北京论坛促进了海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也体现着北京开放的胸襟,提升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北京论坛作为一张闪亮的学术名片,为北京的城市文化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刘利民指出,本届论坛关注城市的发展建设,而北京的发展现正开始进入建设世界城市的阶段。在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北京论坛发挥着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推动着中外文明的对话与合作。北京市政府感谢北大和海内外学者的贡献,希望专家学者能为北京的城市发展建设提供宝贵建议,助力和谐、环保的绿色城市的建设。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主持了北京论坛开幕式主旨报告环节,来自墨西哥、德国、中国的三位学者先后做了主旨报告发言。

墨西哥合众国前总统Ernesto Zedillo发表了题为《全球挑战•全民责任》的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再现了目前正在发生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的不平衡等相关问题,他认为各个国家都有责任调整政策,共建和谐。他指出,现代全球社会的一体化进程让我们形成了彼此依赖的新形势,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全球化的。而现实却是,危机在眼前,各国虽然有着抱负和承诺,却在整体上缺少具体的行动。同时应该意识到,当前仍然认为重点在于解决已有的危机影响,而非在政策上进行深入改革的思维是不正确的。在进一步面向未来进行改革和合作的进程中,各国都负有不同的责任。最后,他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对国际社会的考验,但是通过协调、合作解决问题的经历也会让我们在面向未来时更有信心,更有力量。

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Jurgen Moltman的报告题为《危机中的生命文化》,他从生命的角度看待社会,提出了我们应该以真正用心生活的态度战胜恐惧和威胁的命题。他指出,当今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威胁是对覆灭的恐惧。这种恐惧来源于诸多方面。首要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生命已经不再热爱、肯定和接受,“热爱死亡”的死亡宗教可能会演变为全人类同归于尽的愿望。同时,核威胁、环境生态问题也在摧残着我们对于生命的热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意识到,生命文化应该成为人类同自然界共生的文化,只有以公正的行动及利益的和谐平衡才能实现世界和平,敬重生命应该成为广泛共识。他最后总结说,危机中对于生命的热爱,在于肯定人的生命的同时,意识到人生是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参与和分享的一生。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潘文石做了题为《明智的伦理抉择是安全穿越生存瓶颈的唯一指南》的主旨报告。潘文石指出,现代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秉承着智人祖先的本性,还是一个进化尚未完善的相对不变的物种,人类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文明来改变这种现状,而北京论坛正是在讨论这样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他在报告中介绍了近30年来北京大学的科研小组,通过集中研究三种中国独有濒危动物——大熊猫、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的求生策略,并根据它们所在地的自然历史和人类社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保护它们及其栖息地(habitat)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使它们逐渐走出困境,逐步恢复正常的生存状态的过程,同时也推动了当地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通过这30年的实践,潘文石及其研究团队在启示、教育、视野和信心上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潘文石教授最后说,“30年来,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明白了‘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人类必须与万物众生同生共存’。保护生态多样性的这样一个目标,最终是可以实现的。”

2010年11月7日上午,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为主题的第七届“北京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落下帷幕。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先生出席闭幕式并应邀发表演讲,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金在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利民、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分别致辞。仪式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主持。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先生围绕“全球化世界中的机遇与挑战”主题发表了特邀报告。他指出,文明的宗旨是创造各种条件让所有人各尽其能地生活在同一个和谐世界中。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宗教信仰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信仰能推动文明发展、造福于人类,同样也能会起到反作用,使不同社会走向封闭和分隔。宗教信仰的双重作用就在于它既有能力造福社会,又是恐怖主义等一些冲突的源泉。当今世界宗教力量和影响正在不断增强,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的国家,布莱尔先生很欣慰本次北京论坛将“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定为主题,其中一个分论坛主题为“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他认为这样的学术讨论是非常及时有效的。同时这也表明中国正在参与到重要的国际事务中来,发挥着自己的领导才能,这可以大大促进东西方关系的发展。

既然宗教信仰有着双重影响,那么如何确保它能够发挥其正面作用造福于人类、促进世界和谐呢?布莱尔先生就这个问题提出六点看法:意识到宗教信仰的意义,鼓励发挥其作用,缔造相互友爱合作的价值理念;尊重他人信仰的自由和权利,反对将宗教作为身份象征而去否定其他宗教;从经典和传统中学习、汲取智慧,把握信仰的历史传承;均衡物质财富和精神信仰,在追求个人发展时对其他人负责;宗教领导人不应发号施令但有能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谐存在于不同的文明之间,学会尊重,保证每个人参与的权利;布莱尔先生认为现在有非常好的机会去实现上述六点,应该以实际行动去鼓励、促进和推动跨信仰之间的和谐和理解。

最后,布莱尔先生介绍了他所创立的信仰基金近几年在推动学术合作方面的工作,并高度评价了本次北京论坛在推动宗教信仰方面做出的贡献。他认为,中国正在找到自己的角色,在世界的和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周其凤校长致辞指出,在为期两天半的时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展开广泛、深入的对话,从政治、经济、医学、环境、高等教育等不同角度揭示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并通过跨学科的对话,试图以严谨的态度寻求解决方案。踏实的学术研究和开放的问题视野使本届论坛比往届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体现国际学术界风雨同舟、共度难关的作用。今年北京论坛还特别设立了以“挑战、责任、理想:我们是世界的青年”为主题的青年学生分论坛,各国青年学生提出了绿色校园的建设方案,倡导知行合一,并发表了《北京论坛青年学生宣言》,体现了青年学生勇于承担的精神风貌。周校长希望青年一代能为加强国际合作与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开辟崭新的道路。周其凤校长最后代表北京论坛组织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感谢海内外学者为应对人类共同的危机所做出的贡献。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利民在致辞中强调,要维护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应当坚持和谐的理念,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对话,相互尊重,彼此学习,共同繁荣。对此,教育能起到构建推动对话平台的关键作用。我们应该坚持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进行绿色教育、生态教育、环保教育,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让青年一代学会面对世界。他同时指出,北京论坛已经发展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层次学术盛会,成为中外学者了解北京的窗口,是北京教育界的一大盛事。刘主任表示,市教委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京论坛的举办,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北京大学一道将北京论坛打造为世界级、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术文化平台。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金在烈先生在致辞中高度概括了本届北京论坛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他认为,作为在北京这样一个文化历史名城举办的高规格学术盛会,北京论坛能够让世界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共聚一堂,重新审视世界,形成理念。不只专注于细微的发展,而是以全局观审视万物是否平衡、和谐、充满美感是北京论坛的精髓所在。世界的飞速发展是人类的一个方面,而成功解决在气候、教育、和平等诸多领域存在的问题则更需要全球的努力,其中最关键的是共同的承诺与责任。今年论坛主旨“责任与行动”正体现了这一点,每一位与会学者的发言讨论都将关系到我们共同美好未来的构建。

正如金在烈先生所言,今年北京论坛的主题确立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具有重大而又积极的现实意义。围绕这一主题,在过去的三天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7个分论坛、1个青年学生论坛、2个专场和1场对话,分别从哲学、环境、国际关系、城市、医学、经济、教育等角度,共同探索建设和谐家园之路,寻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之道,智慧之风摇曳,精神之光炫彩,为世界呈现了又一场学术盛宴。

北京论坛将一如既往地追求成为一个关注文明和谐的论坛,一个彰显多元文化的论坛,一个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论坛,努力打造北京大学的“学术名片”和北京市的“城市文化名片”。
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摘编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