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亚洲研究论坛:亚洲合作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作者:时间:2010-06-10

2010年5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共同主办的首届亚洲研究论坛:“亚洲合作与发展”在北京举行。来自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韩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美国、蒙古、尼泊尔、日本、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14个国家的1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汝信教授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金在烈先生分别致辞。

本次论坛分为四个议题,涵盖了目前亚洲乃至国际问题研究中的诸多热点问题。第一个议题是“亚洲安全合作机制的创建与发展”,与会学者指出了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立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以及建立机制的具体原则。有专家指出,由于经贸关系的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长期效益将为东盟的发展创造很大机会。有学者认为,东北亚安全结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将是支配、协调和竞争三种模式的混合,对于东亚安全格局的演变而言,美国的战略选择是最关键的外部因素。此外,中国在东亚的海事活动中,不应该只是充当跟随者,而应该努力充当领导的角色。还有学者论述了造成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目前边界冲突的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

论坛的第二个议题是“核扩散、恐怖主义与地区安全”。与会专家介绍了目前核不扩散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核机制的四个支柱,并且介绍了中国和亚洲各国在这四个方面所做出的具体努力。而中美合作可望在朝核问题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和美国应以一种包容的方式进行战略合作。此外,与会专家指出中国应该加强与中东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并提出了巴基斯坦彻底消除恐怖主义孳生根源的一些具体措施。

论坛的第三个议题是“危机后亚洲金融防范机制”。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与日本、中国与韩国在地区金融活动中呈现出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但是总体上合作大于竞争。通过建立“文化共同体”,可以实现东亚市场的整合。而对于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国家的经济投资,与会学者也提出了中、日、韩三国应采取的相应手段。还有专家介绍了日本央行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所采取的国内、国际政策手段。并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

论坛的第四个议题是“气候变化与亚洲的国际关系”。与会学者指出了目前国际气候谈判的现状、困局、问题以及未来创建东亚合作利益和合作机制的设想等。而安全因素是建设和推动“亚洲低碳共同体”的最重要考虑,也是各国合作的基础。在气候政治领域,日本应与中国进行更多务实的合作。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这也是南南合作的一个新领域。

最后由《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张宇燕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具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会议安排高密度、高强度;二是研讨问题多领域、跨学科;三是参会者多国别、高水平;四是论坛主题鲜明、紧扣亚洲核心问题。
经过紧张而热烈的讨论,首届亚洲研究论坛圆满闭幕。在本次论坛上,亚洲各国学者就诸多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的重大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和交流,达成了许多共识,不仅加强了亚洲各国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了学术创新能力,而且将为亚洲各国深化合作、加强相互之间的往来关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会者普遍认为本次亚洲研究论坛是亚洲地区规模大、层次高、影响深远的一次国际论坛,达到了会议预期效果。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