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北京论坛(2013)召开

作者:时间:2013-11-12

2013 年11 月1 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的北京论坛第十届年会——北京论坛(2013)在钓鱼台国宾馆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苟仲文,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朱善璐,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联合国副秘书长约瑟夫•里德,联合国文明联盟高级代表、第66 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纳西尔•阿卜杜勒阿齐兹•纳赛尔,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伊克巴勒•里扎,澳大利亚前总理、国会议员陆克文,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校长马尔科姆•格兰特,韩国SK 集团副董事长金在烈和夫人梁寿子,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朱善璐主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向大会发来视频致辞,祝贺北京论坛成功举行。

2013 年是北京论坛创办十周年。虽然国际国内形势和学术研究热点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关于“文明和谐”的探讨却始终是论坛关注的焦点。本次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力求在回顾中总结历史启示,在展望中探寻未来前景。

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在致辞中谈到,中国主张加强人文交流,这是对自身发展水平的清醒判断。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仍然要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国和不同文明学习。希望北京论坛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的探讨,剖析当前变革的世界新格局,抓住全球治理结构改革的新机遇,迎接旧的制度和政策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新挑战,提出解决问题、加强交流、增进共识的新思维,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国家教育部郝平副部长在致辞中指出,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培育人文修养、传承人文精神和人民力量的重要途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习近平主席在致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周年庆祝活动视频中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事业,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在致辞中说,北京论坛创办十年以来,始终倡导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理念,推动跨文化沟通与对话,促进了海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作为一张闪亮的学术名片,北京论坛也显著提升了北京城市文化的品位,为北京的城市文化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北京已经有几千年的建城史,特别是最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北京的发展也已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把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朴仁国事务总长在致辞中谈到,去年是中韩建交二十周年,两国今年年初都选举了新的领导人,现都在充满热情地推动进一步的合作来应对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挑战。尽管在我们这个地区时常会出现紧张状态,但是中韩关系却始终是一个亮点,指引着地区合作的发展方向。北京论坛的成果日益丰硕,也彰显着东北亚地区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不仅在经济上非常重要,在学术领域也同样重要。他希望北京论坛能够成为业界的典范,汇集智慧、创造价值、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在致辞中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学者的全球流动日益频繁,知识的创造、学术的关怀,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人类的福祉、地球家园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北京论坛的十年历程让我们看到,对话、沟通与理解正在成为文化交流的主导,学者们在知识中追求更加广泛的认识与包容,展现出了令人尊敬的良知与远见。身处在这样的大转型时代,我们既感到身上的责任,也感到无比幸运,在北京论坛这一平台上我们能够与来自全球的优秀学者相遇,为谋求全人类的福祉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思考。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北京论坛的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一主题的提出及时而重要。当今世界的权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分散,然而机会的分配却并不均等。北京论坛将全球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城市化、环境保护及当代的其他挑战,从而协助我们增进理解,为正义事业而团结起来,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未来。他感谢各位拥护人道主义,为构建一个共同繁荣、共担责任的未来,以及营造一个人类共同拥有的世界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开幕式后,联合国文明联盟高级代表、第66 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纳西尔•阿卜杜勒阿齐兹•纳赛尔作特邀报告,他首先感谢北京大学和北京论坛的组织者创造这个平台,让联合国的成员国、学术界、媒体以及其他的各个组织成员都能够在此进行对话。纳赛尔指出,大会的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而跨文化对话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的国际事务,实现和谐与稳定,进而带来繁荣。要消除和谐社会的潜在危害,就必须创造一个尊重人权的环境,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促进我们相互的理解和宽容,让社会走向和谐,走向繁荣。纳赛尔表示,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文化遗产、思想资源和人文精神,在促进宗教、人权以及文化多样性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必将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北京论坛和联合国文明联盟有着同样的愿景,即实现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联盟希望通过鼓励不同信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北京论坛一道,推动这一愿景的实现,同时也希望通过北京论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鼓励中国的企业能够加入联合国文明联盟,一起实现区域内的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伦敦大学学院校长马尔科姆•格兰特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发表了主旨演讲。

马凯硕在主旨报告中强调,北京论坛的重要性来自于当下人类正在经历的有史以来最大变革,人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寻找再平衡,而这种再平衡应当是和平的进程。随后,马凯硕从再平衡出现的原因、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对当今世界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当今世界和平局面的原因在于“现代科学和科技”、“理智和逻辑的广泛传播”和“自由市场经济”三个规则群汇合成一个合力。这几个要素相互作用,推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他承认,当今世界上有文明冲突、权力滥用、地缘政治摩擦等问题,“我们都承认我们是不完美的”。但人类的共同目标是实现文明的和谐,所以要共同决定,互相学习、尊重,平等对话,才能实现世界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马尔科姆•格兰特先生的大会主旨报告围绕当前全球中产阶级的迅速增长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应对展开。他指出,在过去的10 年中,世界顶尖大学已经开始觉醒,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诸多变化。首先是世界范围内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这不仅是世界人口增长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民主化的结果。与此相适应的,世界各个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投资也在大幅增长。然而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教育机构也都受到巨大的经济冲击,学生人数的增长与资金捉襟见肘的矛盾最终引起学费的提高、奖学金的缩减与欧洲收费教育的普遍开展。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的上升与国内教育资源的有限之间的矛盾引起留学势头的持续强劲,在这一背景下,各个国家也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提升本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格兰特先生在谈到大学间的竞争与大学的经济效益问题时指出,大学作为科技前沿阵地对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也愈发重视本国大学排名,并由此加强了对大学的重视与投资,世界顶尖大学与本国各个大学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后他对当前世界的高等教育机构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大学领导应主动打破学科界限,以跨学科交流合作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第二,全球顶尖大学之间应当积极合作,资源共享,以此促进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而这也是时代对教育机构提出的挑战。

刘伟发表了题为《中国实现发展的根本在于创新、在于改变发展方式》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刘伟探讨了中国经济30 年来的发展水平与当下机会、发展条件变化、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促进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条件等四个问题。刘伟说,从GDP 总量来看,中国经济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从人均GDP 来看,中国的人均GDP 30 年来保持了年均8.7% 的增长,已经步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如何利用历史机遇,实现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到上等收入国家的跨越,大体赶上当代一般的发达国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机会。刘伟认为,30 年后的今天,供给和需求这两个经济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要求一个国家无论是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还是企业的微观管理方式,必须作出根本性的变化,从善于应对短缺经济到善于应对过剩的经济。刘伟说,当前中国经济既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又有经济下行的风险。破解这一难题,需要经济结构的升级,结构升级一定要靠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包括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投资与消费的结构等等。“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新的历史要求,完善中国的制度改革,推进制度创新成为我们现在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在为期三天的议程中,北京论坛开设了五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的全球参与和知识共享”、“地区合作与冲突:多元文化的视角”、“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展望与创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多样性”。此外大会还设置了题为“保护的新希望”学生论坛、有关“水与可持续文明”的圆桌会议、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理解与互识”为主题的联合国文明联盟专场、以“经济政策与社会福利”为主题的美国圣母大学专场、以“可持续与均衡发展的社会企业:东亚的视角”为主题的三个专场研讨以及以“后世俗时代中对人类的再思考”为主题的对话活动。

11 月3 日上午,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第十届北京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落下帷幕。芬兰前总理埃斯科•阿霍、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应邀发表主旨报告,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韩国高等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叶茂林分别致辞。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主持。

埃斯科•阿霍首先发表主旨报告。阿霍认为,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是减少风险和分歧、促进社会和谐的最好方法,社会和谐发展也有助于经济目标的逐步实现。面对气候变化、人口过剩、教育缺失以及卫生健康领域等方面的全球性问题,首先要树立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只有在国际环境健康和谐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他指出,当下应该首要发展的两个领域是教育和卫生健康领域,这对全世界都同样适用。为了更好地运用科技来满足当下人们最紧迫的需求,政府应该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最后,阿霍表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不仅是“中国梦”,也是全世界所有人的梦想。

杨荣文发表了题为《各自前行,保持和谐》的主旨报告。他认为,文化是建立文明社会的粘合剂,尊重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是建立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杨荣文提出了创造全面和谐的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必须进行国际合作以应对人类共同的威胁;其次,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把大家团结到一起;最后,应逐步加大文明间的相互理解。面对多元化的国际环境,杨荣文提出世界需要更多的宽容,需要彼此敞开心扉,将和谐的圣火传播到世界各地。

王恩哥在致辞中代表北京大学向积极参加论坛并慷慨贡献智慧的各位学者表示感谢,向大力支持论坛举办的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和为论坛付出辛勤努力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王恩哥说,北京论坛一直以敏锐的视角关注全人类的发展,不仅成为学者们充实学术的重要契机,还为学者们提供了反思与讨论的平台。北京论坛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探讨文明的普遍价值,以宽广的胸怀欢迎和吸纳各国文化,寻求多元化的文明发展。北京论坛以问题为导向,努力寻求人类发展的方向,留下了各国各界学者的思考印记。他指出,在北京论坛的平台上,各国的繁荣得以呈现,中国的发展问题得到讨论并将为世界各国提供借鉴。他希望北京论坛总结与深化讨论成果,继续促成理论的现实转化。王恩哥表示,十年来,北京论坛的筹备与运营日渐成熟,其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北京大学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北京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协助北京论坛的举办,并邀请各界人士与北京大学一道为推动论坛的持续发展共同努力。

朴仁国在致辞中表示,北京论坛一直致力于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和亚洲,并从中国和亚洲的角度看世界,从而成为亚洲著名的学术论坛。他用“转变、不确定和可持续”三个关键词对今年会议的主题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在转型与不确定的年代,仍然不能放松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朴仁国希望北京论坛能够着眼于未来,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与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桥梁作用。他说,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京论坛的发展,并提议北京论坛应加强数字化传播方面的建设,突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从而成为世界顶级的知识分享平台。

叶茂林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简要回顾了北京论坛举办十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北京论坛已成为北京市开展教育国际合作的一面旗帜。叶茂林强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度重视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国际合作,将进一步扩大首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支持高端学术活动。他表示,北京市教委作为北京论坛的主办单位之一,将一如既往地与北京大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精诚携手,努力使北京论坛在下一个十年中越办越好。

北京论坛创办于2004 年,每年举办一次,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迄今已有来自世界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00 多位政要和知名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盛会。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以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文社会科学共性问题的研究,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