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北京论坛(2014)召开

作者:时间:2014-11-20

2014年11月7—9日,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的北京论坛第十一届年会——北京论坛(2014)召开。本届北京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传统、现实与未来”,关注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历史与机遇,探讨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中国经验。

11月7日上午,北京论坛开幕式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厅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论坛发来贺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视频致辞。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教育部副部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郝平,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王恩哥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朱善璐主持开幕式。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宣读了李克强总理的贺信并致辞。李克强总理在贺信中表示,经过10年努力,“北京论坛”已成为具有影响的中外学术交流平台。今年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中国与世界:传统、现实与未来”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希望与会代表通过回顾传统、分享现实、共展未来,碰撞出更多促进不同文明交融互鉴的思想火花。李克强指出,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依存,应当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伟大传统和灿烂文明的古国,也是一个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愿从自身国情出发,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借鉴人类一切文明的有益成果,努力建设一个拥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化中国,也为建设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刘延东指出,不忘传统才能开辟未来,立足时代才能焕发新生,本届北京论坛的主题“中国与世界:传统、现实与未来”聚焦中国、放眼世界,对中国与世界的和谐发展极有意义。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国与世界多元文明和平交流的历史,中国始终秉持和而不同、亲仁善邻的理念,推进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多元交流。当代中国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因此中国将始终秉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世界各国一同打造普惠经济带,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为世界的和谐繁荣作贡献。北京论坛作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高水平学术论坛,汇集了全球的一流学者,为文明的平等对话搭建了有效平台,对促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约瑟夫•里德带来了潘基文秘书长的视频致辞。潘基文在致辞中祝贺北京论坛圆满开幕,肯定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减贫工作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的突出贡献。2015年联合国将组织全球对话,与各国代表共同探讨全球发展战略,努力达成新的气候协议,为消除暴力、贫困与不公正待遇而携手努力。约瑟夫•里德说,北京大学与联合国有着悠久深厚的合作历史。世界众多古老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能够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文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当今世界仍然面临着各种危险与挑战,比如今年的埃博拉疫情和ISIS 恐怖组织活动。他希望所有的政策制定者、学者与人民共同努力,团结人类的力量去制止危机,应对挑战。

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先生在致辞中从全球化的角度对北京论坛的意义表示了高度肯定。他指出,在当今的世界里,中东问题、环境恶化等全球危机层出不穷,全球化在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深层根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在这一世界形势下,世界各国应当以一种新的和平精神团结一致,加强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应意识到武力的逻辑只会带来文明冲突与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应当主动采取行动维护世界的和平,建立新的经济规则与对话平台确保金融稳定与多方组织的效率。因此,当今的全球化世界应当建构起一种既面对当下又面向未来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共赢秩序,而北京论坛的召开则无疑为之建立起了文明对话的有效平台。

韩国前总理韩升洙在致辞中肯定北京论坛在加强双边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文明与思想成为当今世界力量划分的重要标准。北京论坛自创立伊始一直秉持“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主题,呼应了时代潮流,引领了世界的步伐。自9•11事件以来,文明的冲突已经成为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必须采取行动来维护和平与繁荣。千年来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全球化的当代,文化的交流能为世界带来稳定和持续性发展的必要资源。世界各国应时刻谨记文化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事实,平衡需求,在沟通与协作中共谋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格塔卓•恩吉达(Getachew Engida)说,北京论坛的主题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命,过去70年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来完成组织责任。他说,人类文明因为多样性的存在才使交流成为可能与必须,并迸发出新的价值。当今世界正在面临巨大的变化和变动,新的冲突和极端主义组织都在涌现,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文明间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我们都是基于对人性的尊重而联系在一起。推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需要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媒介素养,并以此制定新的政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并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为人类创造美好的未来。

北大校长王恩哥代表北京大学和北京论坛学术委员会对与会嘉宾的光临表示欢迎。王恩哥说,十年来,北京论坛所提倡的“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文明的多样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现状与发展大势,也是北京论坛持之以恒的关怀。中国的发展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其他文明的历史发展经验,中国的发展经验也值得分享,北京论坛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北京论坛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在全球参与跨学科的视野下寻求发展方案的思路,以及将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前沿问题纳入讨论的议题设置,也为中国和国际社会应对挑战提供更有效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在主旨演讲环节,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E•卢卡斯(Robert E. Lucas),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教授王赓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杜宁凯(Nicholas B. Dirks),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分别发表演讲。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主持该环节。

罗伯特•E•卢卡斯提供了图表和数据说明全球和部分国家的经济变化状况,分析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他认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有先后之分,因此国家之间的贫富差异是正常的。只要发展条件成熟,国家间的差异也可以为后发国家开展经济建设提供动力。他同时提出,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还要关心具体的财富分配,减少国家财富总量增加但人民内部贫富悬殊这类情况的发生。此外,他还认为不能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一国是否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一国经济的繁荣大多数时候为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与发展平台。

王赓武发表了题为“文明无国界:以史为镜”的主旨演讲,他以中国的传统哲学结构为例,探讨了中国文化对于当代世界和谐发展的启示。王赓武首先介绍了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指出以亨廷顿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学界将中国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作为与西方文明同等距离的两个对立面的观点有所偏颇。他认为,不同于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中国文明不仅没有所谓的一神信仰,而且对儒家经典之外的诸子学说也相当的重视。因此,中国的信仰结构与知识体系有着开放包容的特点。这一特点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为多元文明的和谐与繁荣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杜宁凯说,二战后美国地位的迅速提升,美国的精神也更加开放,开始接受其他地区的价值观,并开展相应的地域文化和全球化的研究。目前,全球化研究集中于经济、技术和人类面对的共同难题等领域,但对历史人文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相当滞后。历史和文化都不是机械化的,始终处在新的环境中。我们必将看到世界多元文化在历史和当代的互动,全球的学者和政商界人士应努力创新政治经济理论,培育跨国治理机制,在未来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全球挑战。

楼宇烈认为,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之根,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强调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以人的道德、自觉与自律来维系社会。中国的人文主义对西方的人文主义发展有极大影响,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再到启蒙运动,欧洲人文主义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此外,以人为本还意味着自然无为,不听从天地等外在力量,做到求诸于内,以德为本。当今世界大小战争不断,我们需要继续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既不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天地万物的主宰。他呼吁要正确阐释与弘扬中国以人为本的精神,将之传播给世界,这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11月9日上午,第十一届北京论坛(2014)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落下帷幕。联合国秘书长高级顾问伊克巴勒•里扎(S. Iqbal Riza),美国前卡特政府高级顾问、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教授阿米塔伊•埃茨昂尼(Amitai Etzioni),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科菲•安南基金会特别顾问拉明•西塞(Lamin Sise),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叶茂林,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等出席闭幕式。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主持。

阿米塔伊•埃茨昂尼首先作了题为“国与国:共建全球社区(Toward a community of nations)”的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关注和谐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而这需要全世界人民从不同的背景出发,以不同视角、开放对话的方式共同讨论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他指出,以往局限于民族、国家范畴来决策的模式只会导致情况恶化。随着世界日益全球化,出现了很多全球性问题,但缺乏全球性的解决能力,缺乏全球性的对话,缺乏有效的国际体系来克服大家沉迷于本民族的观念束缚从而导致了问题的无解。最后,阿米塔伊•埃茨昂尼教授用一个寓言来说明全球社区的重要性。“有两个人争论,什么时候是黑夜的终结和黎明的开始。一个人说,去观察四条腿的动物,如果你能分辨出它是绵羊还是山羊,那么天就亮了;另一个人说,不对,应该去看一棵树,如果能分辨出它是橄榄树还是核桃树,那么天就亮了。他们去找智者,智者说,你们都错了,应该去看人,如果找到一个女人,无论她是黑人还是白人,你都认为她是自己的姐妹;如果找到一个男人,无论他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你都认为他是自己的兄弟。那么黑夜就已过去,黎明已经来临。” 阿米塔伊•埃茨昂尼教授的报告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主旨报告后,朴仁国致辞。他指出,北京论坛开办以来的十一年里,国际局势表现出三个大的历史趋势。首先是长期以来的全球性危机,比如能源问题、食品危机与气候变化等,而这些全球问题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变得更加凸显并更为错综复杂,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独立解决,而汇集了东西方智慧的北京论坛为国际间的高端对话提供了有效平台,无疑承担起了时代的使命。其次是数字时代的到来与挑战。朴仁国指出,北京论坛开办以来的十一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膨胀并呈现指数增长的急剧变化,大数据、物联网在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各个国家,尤其是美国、中国等大国更应提高对国际社会的责任感,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当然,中国经济与政治地位在近十年里迅速崛起,而亚洲在世界格局中也从边缘走向中心。作为国际舞台上日益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亚洲的崛起则意味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而加强东西方各国交流与合作则是其中的必由之路。朴仁国先生最后引用中国的古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希望北京论坛成为大家共襄盛举的平台,为人类共同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叶茂林在致辞中指出,北京论坛在过去十年间,学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成为北京市乃至中国教育界开展国际交流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而2014年作为北京论坛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在分论坛设置与主题的选择上都紧扣时代脉络,极具前沿性与现实意义。在“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一主题下,北京论坛汇聚起一大批国际政要与学界领军人物,就关涉人类发展的重大话题展开研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引领了中国教育与高端学术的发展。因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京论坛的发展,衷心祝福论坛将越办越好。

最后,柯杨致辞并发布第十二届北京论坛的有关信息。她首先对来自全世界300多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带来了高水平的学术论坛。她指出,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剧烈、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中国历史传统厚重,经济总量庞大,人口众多、地域发展多元,为国际学术界对发展道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富矿。关注中国当代现实问题,并进而将触角延伸到中国经验与其它文明传统的比较、对话,从而贡献于世界的和谐发展,这是北京论坛实现其远大抱负的必由之路。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北京论坛,积极推动人文学术与世界交流,向全球知识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柯杨说,当前北京大学正在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北京论坛正是北京大学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助推器。北京大学承诺,将继续对论坛的发展给予全力支持,也诚邀北京论坛的新老朋友、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推进论坛的发展,为最终实现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贡献力量。致辞最后,柯杨代表北京论坛主办方诚挚邀请全球学者对第十二届北京论坛(2015)的议题提出建议,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为期两天半的会期内,来自全世界的三百多名专家学者在北京论坛的平台上,就各自领域所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贡献才智。本次论坛共举办了九场分论坛和两个专场,就“崛起中的中国与邻国:化解分歧、增强合作”“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国家与国家治理:中国与世界”“汉学范式与中国问题研究”“面向新型城镇化的社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比较中的审视:中华秩序的理想、事实与想象”“古今丝绸之路:跨文明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大都市圈的和谐发展与共同繁荣”“哲学中的情与理:传统、现实与未来”“寻找新的平衡——学生保护生物学会议”“人类与海洋”“社会投资与影响力评估”十一个议题进行了讨论。

摘编自http://www.beijingforum.org/html/report/14110289-1.htm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